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數學人才的關鍵期
2025-03-18 15:05:5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數學競賽選拔了一批優秀苗子,但若止步于解題,難以成為真正的數學家。”3月14日是國際數學日,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舉辦的第二屆“數學文化節”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真正的數學研究可能持續數十載,要成為數學家,興趣、天賦、堅持缺一不可。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幾乎所有重大科學發現都與數學有關。”田剛認為,數學教育對于提升全體國民思維水平、科學素養,完善人格發揮著重要作用。

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數學人才的關鍵期。田剛認為此階段要鼓勵孩子勇于嘗試,他以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15歲時通過大量計算嘗試發現素數規律為例,“就像人工智能通過不同嘗試來更好地學習一樣,鼓勵孩子勇于嘗試、勇于試錯,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找到長處,給予更多機會,而不是強迫孩子學習不感興趣或看似更穩定的領域,“因為世界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不能僅以眼前利益來規劃孩子的未來”。

最近,紐約大學副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友王虹與合作者約書亞給出三維掛谷猜想的一個證明,讓這一困擾國際數學界一個多世紀的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引發廣泛熱議。身為王虹本科期間的任課教師,田剛對王虹的成功感慨良多:“她不是競賽生,在班上的表現也不是最亮眼的,但憑著對分析學的熱愛與多年努力,最終取得突破。”田剛表示,數學研究不僅屬于“天才”,更屬于持之以恒的探索者。教育需要培養“長期發揮”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從20歲開始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能到70歲才結束,那就有足夠長期的發揮,而支撐長期發揮的重要因素就是興趣。

談到大學與中學數學教育的銜接,田剛提出因人施教的重要性。他反對“超前學習”的功利化傾向:“不是越早學大學課程越好。教育應關注長期潛力,而非短期競賽成績,需警惕‘為升學而超前’的異化現象,中學重在打牢基礎、激發興趣,過早專業化可能透支學術熱情。”

隨著國內高校研究水平的提升,田剛對本土數學發展充滿信心:“過去我們向海外學習,如今中國已形成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獨特優勢。許多在國內完成本科教育的年輕人,正用世界級成果證明:扎根中國的數學教育,同樣能孕育頂尖學者。”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7日 第03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