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
2025-03-18 15:04:32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從智能學習分析系統為學生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到自動化教學輔助工具減輕教師教學負擔、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助力學生高效成長,再到技術推動學科融合創新、加速知識變革,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滲透進高等教育的每一個角落。這一變革既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傳統高等教育體系發起了諸如學術誠信、知識更新速度、學科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挑戰。面對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深刻變革,世界各國政府、教育機構和國際組織積極行動,在政策制定、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了廣泛且深入的探索,以尋求適應這一變革的高等教育發展新路徑。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指出,“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為我國借助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變革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在政策的引領下,中國積極投身國際教育合作,通過技術輸出和經驗分享賦能發展中國家教育變革轉型。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為例,中國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數字人才的培養,借助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中國高校和企業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合作,借助在線教育平臺和人工智能工具,幫助發展中國家教師提升技術應用能力。例如,華為與多國教育機構合作,提供智慧教室解決方案并開展教師培訓項目,推動各國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我國多家私營企業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或非營利機構合作開展教育項目,旨在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教師與青年的技術能力,進一步強化了新興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國際層面,美國、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出臺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應用的相關政策與規范,為技術的合理應用保駕護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2023年和2024年相繼發布的《在教育和研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南》《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和《學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等指導框架,為各國高校和教育機構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科學參考,其鼓勵開展“人在回路中”的教學創新實踐,有助于促進師生的人工智能素養發展,確保技術應用符合道德規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簡稱“創新中心”)長期關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融合發展,通過能力建設、政策對話、研究報告和案例分析等,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創新變革提供決策支持和實踐方案。本文結合創新中心的知識成果及2024年在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地區高級別政策對話會的核心討論內容,梳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變革轉型中的關切、挑戰與實踐。

人工智能驅動高等教育變革的共同趨勢

第一,人工智能促進個性化學習發展,重塑教學新范式。

人工智能賦能的個性化學習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重塑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的智能推薦系統,能夠深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軌跡、知識掌握程度、學習習慣和興趣偏好等多維度數據,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專屬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從而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在東南亞地區,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校長梅琳達·班達利亞(Melinda dela Pe a Bandalaria)介紹,該校正積極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為學生提供專業支持、研究探索等初步工作中。通過試點人工智能驅動的學習分析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監測和評估,以精準識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困難,及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支持。根據學生在平臺上提出的問題,學校和教師能夠更好地辨別其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以及在校園內常遇到的問題,然后從學習和校園生活等多個層面提供綜合的支持。白俄羅斯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Minsk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同樣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該校校長娜塔莉亞·葉甫蓋尼耶夫娜·拉普捷娃(Natalya Evgenievna Lapteva)表示,學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教師在語言學、翻譯學等專業教學中為學生針對性開展創新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針對性地學習不同語言的語料,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薄弱環節進行強化練習,實現個性化的語言教學和場景化的訓練。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HSE)教育學院院長捷倫特耶夫·葉夫根尼·安德列維奇(Terentyev Evgeny Andreevich)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基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自動答疑系統,以幫助學生更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同時,團隊還建立了人工智能軟件和應用案例庫,對不同應用程序支持學習的效果進行持續跟蹤和評價,為優化教學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第二,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支持系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智能助手。

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智能評測系統能夠輔助教師進行作業批改,快速、準確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分,并提供詳細的反饋意見,提高反饋效率,節省時間精力,使教師能夠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教學設計和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虛擬教學助手可以幫助教師進行課程內容規劃、教學資源匹配和教學活動設計,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建議,提升教學質量。此外,部分國家高校已在鼓勵教師借助人工智能平臺進行項目和教學大綱的設計與優化,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各國在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后,開始重視對教師的相關培訓。吉爾吉斯斯坦教育與科技部部長烏蘭貝克·曼彼塔庫涅夫(Mambetakunov Ulanbek Esenbekovich)表示,盡管該國目前人工智能在教師培訓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政府已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并計劃加大對相關技術的投入力度,促進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印度尼西亞由于不同地區間技術條件差異較大,在推動教師能力提升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印度尼西亞大學(University Indonesia)計算機科學教授、印度尼西亞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委員T. Chan Basaruddin介紹,為應對這一情況,印尼正在通過創建虛擬輔導員來為教師提供實時的技術指導和支持,尤其在教學設計和教學質量提升層面,并注重培養教師的批判思維和創造力以提升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力。同時,印尼開放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和印尼網絡教育學院(ICE-I)等高校和教育機構正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提升教師的人工智能基礎素養和倫理認識,避免作弊、學術不端等行為的出現。

可見,人工智能技術將深度融入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和人工智能教學應用能力,為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發展。

第三,人工智能推動學科變革,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技術正成為推動高等教育學科變革的強大引擎,促使傳統學科不斷升級,新興學科蓬勃發展。例如,烏茲別克斯坦數字技術部設有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發展研究所,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學科領域的深度應用,以響應《數字烏茲別克斯坦2030戰略》。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組組長、塔什干信息技術大學教授馬拉特·拉赫馬圖拉耶夫(Marat Rakhmatullaev)介紹,塔什干信息技術大學正在深化和完善數據科學、機器學習、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大綱體系,加強學科建設。同時,該國通過建立科技園、支持高新技術人才出國進修等舉措,大力彌補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人才短缺的問題,為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又如,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組建了人工智能支持教學團隊(Chula AI),在教師培訓中廣泛引入人工智能教學輔助工具。該校教授、Chula AI主任普羅德普蘭·普尼亞布卡納(Proadpran Punyabukkana)強調,這些工具能夠顯著降低教師備課的負擔,使其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互動和創新實踐中。此外,該團隊還支持高校在醫療、心理健康、法律、金融、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學科升級,致力于推動不同學科領域依托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轉型升級,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四,人工智能帶來了教育公平與技術倫理方面的挑戰。

盡管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但隨著其廣泛應用,也引發了關于公平性和倫理性的討論。例如,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偏見以及技術鴻溝等問題對教育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所產生的影響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24年12月,創新中心參與聯合主辦的2024年非洲地區高級別政策對話會特別關注了這些問題。

東部非洲地區大學理事會副執行秘書長Idris A. Rai指出,當前,由于部分地區仍存在數字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會加劇教育鴻溝,使偏遠地區原本已受基礎設施短缺影響的學生在獲取優質教育資源方面的差距日益擴大。因此,各國政府應在教育領域推廣人工智能技術時制定科學合理的監管政策,同時區域間應通過國際合作促進可持續的技術投資,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平等享受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學習便利和效率提升。

塞內加爾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行政與技術協調員Abdou Lahate Cissé介紹了該組織的愿景——通過質量保證方法促進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的轉型發展。他表示,在高等教育領域推進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過程中,政府和機構框架應加強其引導作用,教育機構應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建設,高校應重視將人工智能納入博士生課程體系。同時,他還著重強調了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加強網絡建設以及制定符合倫理的質量保證準則的必要性,以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健康發展與可持續應用。

人工智能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的區域實踐

東南亞:政策引領開啟智能教育新篇章。

東南亞國家普遍將人工智能視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力量和重要工具,在政策層面積極布局,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融合發展。2024年4月,創新中心主辦的東南亞地區高級別政策對話會上,多個國家已在高等教育戰略中明確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例如,柬埔寨雖然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尚處于早期階段,但其政府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應用的巨大潛力,制定了《國家技術轉型計劃》,旨在通過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實現2030年和2050年的遠景目標,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增長,鼓勵創新創業和技術轉移。建立柬埔寨信息技術大學網絡,計劃通過改革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入學習機器學習、機器人開發、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機會,培養適應未來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老撾政府與多所中國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教育、企業、旅游業、手工業、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從學科發展入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計劃。然而,由于老撾目前技術和人力資本相對薄弱,大部分工人從事農業勞作,在短期內全面實施人工智能技術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準備度尚不成熟,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在該國教育領域的推進速度相對緩慢。盡管如此,老撾政府和教育機構仍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人工智能教育發展路徑,穩步推進相關工作。

緬甸也在積極探索將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有效方式。盡管相關資料有限,但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緬甸已在開展相關嘗試,圍繞人工智能應用提升教育成果展開了多次討論并發出倡議。目前,緬甸主要通過開設涵蓋深度學習算法、自然語言處理等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進階主題課程等方式,對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學習進行初步探索。這也是緬甸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嘗試,此舉可望助力國家教育向個性化、規模化和評價智能化方向轉變。

新加坡國家人工智能計劃2.0實施領域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均在國家層面發布了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相關戰略與規劃。2022年,泰國發布了《泰國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和行動計劃(2022-2027)》并在2024年更新了這一戰略。通過設立國家級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推動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人工智能教育產品,以提高教育的市場適應性。同時,泰國積極建設可持續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并推動多部門協作促進人工智能賦能經濟、教育等領域的發展。

馬來西亞2021年發布的《國家人工智能發展2021-2025規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在教育和研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南》(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等一系列不斷更新的政策和咨詢說明文件,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治理框架和倫理指導方案,在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處于優勢地位的同時,保障數據隱私和安全。此外,馬來西亞還通過開展人工智能課程、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行政效率等舉措,促進教育機構的綜合發展。

新加坡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23年12月,新加坡推出《國家人工智能戰略2.0》,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造福公眾和國家。新加坡將人工智能融合高等教育領域的目標設定為追求卓越,期望“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解決國家的需求與挑戰,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目前,新加坡已將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提升勞動力素質、優化教育系統和改善學習效果等方面,通過建立國家級學習管理系統和實施“技能創前程(Skills Future)”項目,促進終身學習,助力工作人群的能力重塑和提升。

中亞:數字轉型與智能教育深度融合。

2023年10月舉辦的“數字橋2023(Digital Bridge 2023)”論壇中,哈薩克斯坦總統卡西姆·若馬爾特·托卡耶夫表示,“人工智能已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現實,人工智能技術與過去的電力和互聯網一樣具有革命性意義”。中亞國家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探索,更多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國家層面,土庫曼斯坦制定的《2023-2030年土庫曼斯坦數字教育體系發展計劃(DDES@Turkmenistan)》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教師能力提升、數字學習內容開發以及最新技術應用等內容,全面推動教育體系的數字化改革。吉爾吉斯斯坦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人工智能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數字素養。

學校層面,土庫曼斯坦教育部相關官員表示,該國正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借助數字化分析工具優化教學流程管理,同時依托院校的運營數據支持校園層面的精細化管理和科學決策。通過教學流程優化,院校能更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為個性化教學和教學質量改進提供有力支持。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正在推行一項全面的數字化轉型計劃。通過開發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引入具有人工智能元素的學生智能助手和自適應學習平臺,提升教育質量,簡化高校管理流程,并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工具。

多元主體協作層面,哈薩克斯坦科學和高等教育部與納扎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哈薩克斯坦高校聯盟等不同機構共同合作,全面推進教育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以適應新興技術的發展需求。各方共同努力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系統,明確轉型的整體路線圖,從政策制定、師資培養、課程開發、學科升級到實踐應用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然而,由于中亞地區國家間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國際化程度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對技術與教育結合的推動進程,并且部分小語種人工智能訓練資源匱乏和政策法規尚不完善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當地的教育發展,成為當前中亞地區教育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挑戰。

非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公平的平衡。

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將2024年定為教育年,主題為“培養適應21世紀的非洲人:為非洲建立韌性教育體系,增加非洲獲得包容、終身和優質教育的機會”。這一舉措對于重新定位教育在非洲發展中的基石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在2024年非洲地區高級別政策對話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優先與對外關系助理總干事菲爾明·愛德華德·馬多克(Firmin Edouard Matoko)指出,非洲在推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方面需要兼顧技術發展與教育公平。非洲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青年人口,如果能夠妥善予以引導和利用,將顯著改善該地區青年的教育和就業機會。

盡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技術成本高昂等因素仍是非洲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方面的主要障礙,但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為非洲青年提供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技能,并將在推進非洲教育轉型升級、培育創新教學方法方面發揮變革性作用,助力非洲教育機構成為創新樞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東非共同體(East African Community)范圍內,高等教育機構在人工智能項目和研究倡議的實踐上普遍有限且存在明顯不均衡。如肯尼亞和烏干達等國部分高校已在應用人工智能項目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如布隆迪、坦桑尼亞、索馬里和南蘇丹等其他合作國的高校則嚴重缺乏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項目或制度框架。其中,盧旺達和肯尼亞憑借積極的政策驅動脫穎而出,推出了如《2023年盧旺達人工智能政策》和《2025年肯尼亞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等文件。然而,這些努力在區域層面尚未形成廣泛的協同效應,仍呈現出相對孤立的狀態。

總體而言,東非地區的人工智能應用倡議范圍有限,且與行業和社會實際需求的結合不夠緊密,尚未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推動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方面的潛力。東非高校理事會等機構曾表示,期望在各國伙伴的支持下,通過廣泛開展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啟動和實施相關人工智能倡議,以全面提升東非各國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水平。

西非地區,以尼日利亞為例,由于國家發展水平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教師能力亟待提升等因素,尚未推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相關指南或法案。艾哈邁杜·貝洛大學(ABU)計算機工程系教授Muhammed Bashir Mu'azu介紹,作為創新中心國際網絡教育學院的2024年輪值主席單位,該校依托創新中心的網絡資源,正積極主導尼日利亞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研發工作。與此同時,通過聯合國內外高校、以華為為代表的技術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尼日利亞正在起草《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政策草案》,旨在厘清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技術沖擊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總體來看,尼日利亞通過加強能力建設、制定管理辦法和治理指南,切實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中的作用,為該地區的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南非地區,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在南非地區的教育水平較高,具備推出校園內人工智能管理辦法的能力與條件。該校建筑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工程學院院長論壇主席Daniel Mashao是人工智能通用領域的專家。他認為,學校基于當下的技術治理情況,應積極把握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主動擁抱新技術;同時,制定暫行管理辦法,定期更新并及時向各相關方傳達,確保所有人都能清晰了解最新的辦法和規定。在人工智能能力培養方面,他認為,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應接受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高校應提供免費公開課程,讓公眾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價值和潛在風險。此外,高校還應建立評價和監測機制,檢驗人工智能技術是否真正提升了教育質量、推動了教學改革,并了解各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貢獻。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高等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研,該地區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約為9.4%,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8%。如此低的入學率極大限制了該地區對掌握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機器人技術等關鍵技能的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而這些技能對于幫助學生獲得高薪工作、推動地區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縱觀整個非洲地區,每年約有1100萬非洲青年進入勞動力市場,其中超過40%的人缺乏必要的數字和人工智能相關技能,難以獲得滿意的就業機會。非洲聯盟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其長期發展藍圖《2063年議程》勾勒了一個利用先進技術和創新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整合的非洲大陸愿景。其中,有兩項特別強調了以科學、技術和創新為核心的“技能革命”,涵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和數字創業等領域,致力于使非洲高校成為研究與技術進步的樞紐,賦予年輕一代與未來需求接軌的相關能力。同時,非洲聯盟也深刻認識到青年賦權和性別平等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核心地位。以人民驅動發展非洲,需要依靠其人民,特別是青年和女性的潛力。

攜手共進,迎接AI+教育新時代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巨大潛力已得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度認可,其變革性力量正推動著教育系統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尤其為發展中國家提升教育質量、優化學習體驗、促進教育公平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然而,要充分實現人工智能技術造福教育事業的目標,提升教育質量和公平性,仍需要各國政府、教育機構、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從促進全球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區域合作是關鍵。各國應積極共享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打破技術壁壘,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教師作為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各國應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開發專門的培訓課程和資源,提升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此外,發展本地化人工智能教育資源也是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下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能夠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最后,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教育倫理與治理框架至關重要,規范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夠保障數據安全與教育公平的實現。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推動全球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盡管不同地區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方面的發展水平和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但通過全球合作與政策引導,能夠凝聚各方力量,攜手共進,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推動全球高等教育轉型升級。(供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