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6所地緣相近、學科互補的地方高校聯合組建揚州大學。
如今,作為一所體量巨大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如何在區位特點、辦學歷史、學科特色中找準自身的“生態位”?怎樣因勢而謀,實現由規模大校向內涵強校的精彩一躍?
這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30年來,揚州大學用“優化組合、轉型化合”的發展之路作出了響亮回答。
攥指成拳,樹起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
1992年4月,江蘇省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向國家提出由駐揚6所高校聯合組建揚州大學的設想。次月,合并獲批。
合并初期,最大的困難是打破原有辦學格局,推進組織結構再造。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是合并辦學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作為原江蘇農學院教師,合并后,他一方面見證了學校大刀闊斧精簡管理機構、裁撤重復專業、補齊薄弱學科……增減有序,發展內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學校分步推進,從最初的“松散聯合”,到按照學科群重組學院,再到逐步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破立并舉,揚州大學逐步實現由組合到化合的蝶變。
以解決參與合并的6所學院經濟類、建工類專業大量重復設置問題為例,經過一年多的醞釀,1997年,學校將重復系科、專業全部從原學院遷出,按兩大學科群加以歸并,規范專業名稱,合并同一專業,分別成立經濟管理學院和建筑工程學院,徹底消除了專業重復現象。
“兩個新學院的成立,開始打破原有學院的格局,使合并辦學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焦新安介紹,當時的調整事關全局,涉及除醫學院之外的所有學院,影響10多個系科的31個本專科專業。
不僅如此,學校先后開展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改制等系列探索,為其他高校合并辦學提供了有益示范,被譽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
從合并之初的6個學院合計1萬余名學生,到如今建立起十二大學科門類全覆蓋的學科體系,學生總數達到5萬余人……30年來,揚州大學在整合原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累計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30余萬名,相當于在一座中型城市新建了4所萬人大學。
改革也不會一勞永逸。學校始終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前沿,不斷校準航向,抓住關鍵領域大膽創新,也善于圍繞薄弱環節持續發力。
如今,文科底蘊深厚、農科優勢突出、科學人文交融、分類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不斷彰顯。截至今年5月,學校共有農學、化學等11個學科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理工農醫全覆蓋。優勢學科紛呈的背后,是學校三十年如一日接力“聯合—合并—調整—提高”的生動體現。
起承轉合,書寫內涵建設的奮進之筆
合并辦學只是實現了六校形式上的聚合,如何將規模之大轉變為質量之強?
“組合是一種物理上的歸并,化合才是質性上的升華。”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看來,身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單純靠擴大規模、增加體量的“老路”已行不通,高校應將發展重心落在質量提升上。
多年來,揚州大學在體制和機構歸并組合的基礎上,進一步起承轉合,聚焦綜合性大學內涵化合,以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科研多元聚合為關鍵,書寫了一篇“優化組合、轉型化合”的大文章。
“學校緊緊圍繞自身特色和定位,分類分層推進學科體系建設,實現重點發展和統籌發展協同推進。”揚州大學學科辦主任戴玉琴介紹,學校優先培育了獸醫學、作物學等五大學科,通過政策和資源傾斜,聚力建設一批高峰高原學科。同時,注重發揮優勢學科的牽引作用,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集群發展,促進了學科整體實力大幅躍升。
“以大農科為例,學校在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打破專業和人才壁壘,建立起貫通育種、栽培、農機,乃至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學科群。”揚州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說。
“頭雁領航”激發“群雁齊飛”,大農科相關成果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7項,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覆蓋,在地方高校首屈一指。
人才培養是高校內涵建設的基礎工作。為了順應新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具有全面世界觀和完整知識體系人才的需求,學校改革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歇。
2016年以來,揚州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展“卓越教學”探索與改革,累計投入1.5億元啟動專業、課程、教材和實踐基地建設等四大品牌工程,大刀闊斧地推進貫通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021年,為適應實踐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揚州大學每年還投入2000余萬元,重點打造一批微專業教研室和交叉融合課程教研室,聚力打破固有學科邊界,創新構建出跨課程、跨專業、跨學院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
多元融通的教育教學體系釋放出了強大的人才培養張力。近年來,學校3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成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3門,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門……
頂天立地,力扛高等教育的時代重任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
120年前,學校創始人張謇先生這一理念開啟了教育興國的偉大征程。從此,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實學研攻,便成為根植揚州大學成長脈絡的基因編碼,也成為當前學校立足中國大地勇創一流的生動寫照。
從禽流感到埃博拉,再到登革熱……由動物病原引起的人類流行病在全球多地暴發。今天,人獸共患病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學校整合動物醫學、醫學、生物學等學科優勢,深入開展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在動物重大疫病和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H9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這一由揚州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秀梵牽頭研制的重要成果,系國內首個獲得國家新獸藥證書并獲批生產的禽流感疫苗,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累計減少經濟損失近200億元……
多年來,揚州大學持續深入推進自身內涵建設與服務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建有校企聯盟950多個,校外科技推廣基地380多個,省部級校地研發平臺32個……在服務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健康養殖與食品安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等方面展現了強有力的“揚大擔當”。
春耕夏耘汗濕土曾是中國延續數千年的生動畫面。可近年來,在鹽城、揚州等地農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忙景象正在逐步改善。無人機播種、衛星導航農機耕耘、機器人采摘……揚州大學牽頭開展的“無人化”栽培技術攻關與示范,正在為鄉村振興描繪農業新藍圖。
“頂天就是要聚焦前沿,敢攀學術高峰;立地就是要俯下身子,勇擔社會責任。”在焦新安看來,“頂天立地”本質上是高校本應承擔的各項使命與任務的組合與化合,高校要勇于打破職責壁壘,理順教育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協同對接機制,在互融互通中實現優勢互補。
“頂天立地”讓揚州大學走上了越來越寬廣的時代大舞臺。2016年,學校入選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9年,江蘇省教育廳與揚州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設立20億元專項基金助力揚州大學發展;2021年,學校入選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乘融合發展之東風,揚州大學正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期待。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4日第1版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