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胡蘿卜和牙簽做成“高塔”,再比“高塔”的抗震性。科技節上,孩子們通力合作,各種結構的高塔慢慢開始成型。接下來,他們把“牙簽高塔”放在“地震模擬機器人”上進行檢驗,來比拼抗震性能和高度,而這個“機器人”也是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制作出來的。這些是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小學科技節的典型活動場景。
老師和同學一起玩用胡蘿卜和牙簽做成“高塔”的游戲。江葉萍攝
近年來,思明區成立名師工作室,對小學科學教育進行專題研究?,F在,思明區徐晨來名師工作室里共有20多名小學科學教師參與其中。工作室開展“小學科學游戲開發和應用研究”“小學科學趣味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并開發108項趣味科學小實驗項目,這些小項目在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廈門市梧村小學等20多所學校供學生實踐和學習。
徐晨來名師工作室負責人、思明區民立第二小學副校長徐晨來說:“我們開發的108項小實驗項目,讓孩子在玩中懂得科學原理,并啟發他們的科學思維,這些項目簡單易學,每個項目讓孩子明白一兩個小科學原理,從而為學生種下科學的種子?!?/p>
學生在課間玩“紙造高樓”游戲。江葉萍攝
名師工作室的老師們集體研究,把一些小科學項目制作成教具,擺放在校園里,供同學們體驗。在思明區的很多學校,都有一臺“轉動生花”的科學游戲體驗裝置,學生轉動圓盤,圓盤再把轉動通過齒輪傳遞到一個單片花瓣模型上,快速轉動的花瓣模型就形成了花朵的形狀,這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正高級教師高翔介紹,教師在開發這108項小實驗項目的過程中,教學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讓課堂多了趣味性。這些小實驗項目很多需要學生自己來動手,也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思明區的一些小學,通過小科技項目提升孩子動手能力,體驗科學知識,成了常態化工作。一年級的學生做“不倒翁”、二年級做竹蜻蜓、三年級做毽子、四年級做傳統的“走馬燈”、五年級做“萬花筒”、六年級做風箏。這些小制作,讓學生能動手、知其源、明原理,也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學生在玩“轉動生花”游戲。江葉萍攝
名師工作室的教師們還設計了一些科學游戲,讓家長和學生一起玩。教師設計了“會跳舞的蛋”,學生和家長在家里,用自來水、鹽水等不同液體浮起雞蛋,學生通過觀察雞蛋在水中位置的變化,來認識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教師還帶著學生來到科技館,參觀光影博物館,玩影子游戲,認識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名師工作室還為每個年級的孩子都制定了相應的科技館學習項目,讓科技館成為第二個教室。
思明區的名師工作室還在一些學校成立人工智能社團,并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情境游戲中鍛煉科學思維。例如,工作室結合當下的航天熱點話題,開發了“火星車”校本課程。在課程的初始階段,學生要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火星探測的歷程。之后,學生要兩人合作設計制作自己的火星車,并通過編程來控制火星車模型,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熊杰)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