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當好校長需要一些特殊的智慧
2022-04-24 18:57:21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很多校長都是教師出身,當他們第一次走上管理崗位時,就會發現新崗位對自身素質的要求會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工作要從頭學起,尤其是校長崗位需要一些特殊的智慧。

首先,校長要擁有“不為”的智慧。今天的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怎樣分出輕重緩急,有條不紊而非手忙腳亂,抓住主要問題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平衡好各種關系而非顧此失彼,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這都需要校長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核心責任,要有深刻、客觀的分析能力,長遠的眼光。

新校長上崗的第一感受往往是沒有頭緒,有關學校的任何一件小事最終都會拿到校長這里做決策,好像哪件事做不好都不成,累得不行卻還常常丟三落四。這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核心責任的表現,校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員管理,它包括制定好嚴密、合理的分工體系,用制度和常識讓教師和中層干部各司其職,再通過一些手段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學校的日常工作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校長的另一重核心職責就是學校發展的問題,發展的方向、發展的動力、發展的資源在哪里,這要有長遠眼光,措施也要符合學校實際,還要了解當前的政策、形勢。

校長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定要首先保證完成好這兩件事,其他工作就要有一種“不為”的態度,“不為”的前提就是分工制度、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手段的科學、合理、有效,也就是校長的核心職責要完成得比較到位。

煙臺一中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放大育人的格局和作為,實施了“共同治理”管理模式。學校將各項職能工作和權限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界定,工作與權限又與人員進行了科學分配,盡量能做到發揮每個人的專長,施展各自才華,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校長就可以放心地把權分下去,學校各部門均各自行使動態化自治管理權,教師的主體地位也會得到有效保障,工作積極性也會非常強。同時由于職責明確,每個人都能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和動力,達到了人人肯干事、事事爭優先的良好效果。

校長通過有所不為的“共同治理”,不僅卸下了不該操心的工作,也激發了中層干部和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帶動教師無處不修為,無處不用心而為,人人都成了學校發展的參與者、管理者,全面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校長要有豐厚的處世智慧和情感智慧。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一個校長的境界決定著一所學校的高度。因此,校長既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入世”,爭取為學校作出更大的貢獻,又要以豁達的處世哲學“出世”,善于化解學校內外各種紛繁的矛盾。這種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質和剛健豁達的人格魅力,可以在工作中影響同事和學生,成為校園文化的標桿。眾所周知,學校工作離不開一系列好的文化氛圍,一所優質學校的文化至少要包含兩個方面:和諧包容的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兩種文化能讓教師隊伍有很強的團隊意識,也能讓學校的各項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有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校長完全可以很自然地成為這兩種文化的倡導者,校長的親和力、處事能力在不經意間就能影響著周圍的人,引領著學校的風氣。

校長的人生智慧是學校運轉所必需的:學校中常常會有一些突發的矛盾事件,有人生智慧的校長了解人性,有分寸感,能夠從千差萬別的矛盾表象中準確地覺察到矛盾本質,明確矛盾雙方的利益邊界,發現雙方的共識,因而能夠迅速化解矛盾;校長還必須是一個強有力的思想工作者,要能讓其他人不斷厘清自己的愿景,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要讓下屬知道哪些事情重要、怎么完成、如何全面準確把握并能及時做到一一落實,要讓有情緒的人找到情緒的出口,讓在評比中落了下風的人心服口服,給自尊心超強的人臺階下……這都是校長處世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用武之地,校長是教師隊伍心理狀態健康、始終保持積極性的重要保證。

豐厚的人生智慧,是靠人生的經歷支撐的,但光有經歷也不成,還要有深度的思考。對他人行為的持續細致觀察,對自己各種觀念和行為的不斷內省,都是人生智慧的來源,有意識不斷積累、反思和系統化提煉,最終就能成為人生的智慧,為人處世的智慧。

再往深里思考,一種真實有價值的人生智慧還來自一些底層信念——要尊重他人;我與其他人都是平等的;我們大家都是同舟共濟者,而不是零和游戲中的賭徒。

再次,校長要有共情的能力,要在同理心上有足夠的智慧。一個有一定經驗的校長,在校園里隨便走走就能發現很多表象下面的問題。這類校長經驗的終極來源就是——他曾經也是學生,曾經也是教師,他很可能現在就是一個學生的家長,他記得自己做學生時的感受,記得自己做教師時的不少想法和愿望,明白作為一個家長的所思所想,并愿意在這個基礎上與學生、教師、家長產生共情,有同理心,這樣就能經常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把換位思考當成了一種習慣,這樣就能從其他人的行為表現中體會到他人的內心感受,發現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上的不少問題。

校長除了自己要有共情能力外,還要成為學校里相互理解風氣的倡導者。在煙臺一中,由于高中生上課教室不固定,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都會大大減少。對于教師而言,缺少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就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而言,缺少足夠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就容易存在對知識點的錯誤理解,頻繁的流動還會給部分學生帶來心理不適。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采用師生問卷的形式共同商討對策,最終決定通過信息技術去打造師生無障礙溝通交流的渠道。這種方式也有效避免了學生直面教師的緊張感、壓迫感,讓他們愿意說出自己的困惑和煩惱,讓校園中的所有成員都有相互共情的機會。此外,學校還要求教師身體力行,無論行政班還是教學班,無論學困生還是后進生,教師都必須一視同仁,用一種設身處地的姿態去換位思考,體會他們可能的感受,從他們的角度找到突破口。同時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認識,引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進而全面打通師生無障礙交流渠道。近年來,煙臺一中還采用了“雙導師制”,實行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每名導師作為學生個體的指導者,可以從更近的距離了解學生,隨時掌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李金波 劉志強 作者系山東省煙臺第一中學校長)

《人民教育》2022年第6期,原題為《校長必備的三類智慧》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