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變化之一,是堅持教、學、評一體化原 則, 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素
養立意的命題思想。這一變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將 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評價工作尤其是考試命題工作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圍繞教、學、評一體化問題,談談對素養立意命題思想的理解。
依據新課標的新理念與新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將會發 生一系列變化。教學將以核心素養為指向,依據新的教學結構重組各種教學要素。比如,以記憶、理解為出發點的教學,將走向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的教學;以先學后用為特點的能力培養觀念,將走向以做中學、用中學為導向的能力培養模式;以先零后整、碎片積累的組裝式學習,
將走向應用驅動、 且做且學的整體性學習; 從更關注知識學習的系統性、準確性,將走向更關注觀念領悟的深刻性、遷移性;從更看重學習的結果水平,將走向更看重學習的過程特點,等等。有理由相信,新課標的頒布,將開啟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
那么,依據教、學、評一體化原則,考試評價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既然教學堅持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堅持學習開始于知識正在發生或正在應用的真實境況中,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
減少裸考知識現象,讓測評發生在知識處于生成狀態或應用狀態的情境之中。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將知識從學科結構和知識系統中,從知識賴以存在的真實境況中人為抽取,孤立呈現。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個被肢解的知識點或技能點。依據教、學、評一體化要求,命題將堅持這樣的原則:無應用情境就無知識測試。不論是客觀性測試還是主觀性測試,考點必須“生長”在產生知識或應用知識的“土壤”之中。這種命題思想與“無應用即無學習”的教學原則完全一致。
既然教學重心將從重結果回到重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探究能力培養和做事能力培養將成為最重要的教學任務,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強化對思維過程、探究過程和做事過程的測量和評價,從注重考查記憶理解的結果到注重考查思維過程、探究過程和做事過程的發展水平。試題任務所要驅動的,不是單純的記憶和理解,而更關注思考、探究、做事的開啟、過程和結果。這種測試重心的變革,也是標準化考試問世以來不斷改進、不懈努力的方向。這樣的命題思想與素養導向的教學秉持同樣的原則:最好的教學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探究和指導學生的做事。
既然教學堅持從真實生活出發,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堅持試題的應有開放度和綜合性,注重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和評價問題解決結論的素養。不僅要考查學生是否會解決他人給予的問題,更要考查學生能否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不僅要考查學生是否會用所學方法解決問題,更要考查學生能否形成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案或方法;不僅要考查學生是否知曉和能否應用已學知識,更要考查學生能否審視、追問、評價、改進已學知識;不僅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狀況,更要考查學生對知識與能力的態度與期待。必須把批判性思維素養與創新素養的培養作為教與考的重要內容,
因為一旦教學從直接的知識傳授走向直面真實的探究,學生所面對的社會、自然、人生等學習對象本身就是多元的,不確定的和開放的。
既然教學將通過大任務來承載大觀念,以主題、活動、項目等任務的實施來實現對原理、法則、態度等大觀念的掌握,那么命題改革的方向就是:從碎片化、點狀式測試走向整體性、結構化測試。測試的過程,也是學生完成一個有思維含量與探究含量任務的過程,或做一件完整且有挑戰事情的過程。這種測試可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水平、做事能力,以及在應對復雜、陌生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立場與價值。這是做中學思想在考試評價中的體現,也是考試指揮棒應該發揮的教學導向作用。
總之, 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教學與評價應遵循以學定考、教考一體的原則。命題所秉持的基本思想,就是素養立意。
何為素養立意呢?素養立意是對能力立意的一次進步和升華。從能力概念與素養概念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素養的一些特征。能力是中性的,而素養是有方向性的;能力預示著可能性,素養體現著必要性;能力更強調能做什么,素養更強調愿做、該做和希望做什么。素養基于實然而趨于應然,融二者為一體,有較強的觀念含蘊,凸顯主動獲得能力和主動應用能力的價值意義。從另一個層面看,
素養與先天稟賦有著重要區別。素養的土壤與養分源自知識與能力。沒有知識與能力,也就無法孕育素養。
命題的素養立意指向,體現于在知識、能力、價值的融通與應用中測評學生的素養水平。上文的討論從不同層面體現了素養立意試題的一些特點。指向素養立意的試題更有結構性、整體性、情境性等真實任務的特點;更關注任務的價值導向;更追求用做事活動來牽拉、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探究水平;更關注思維、探究的動力狀況,以及思維結果、探究結果的價值意義。概而言之,素養立意的測試宗旨不是學生的知識或能力的擁有狀況,而是學生愿意和能夠運用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問題、造福社會的心智狀況、精神狀況。(山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 張卓玉)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