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從國家層面厘清了育人目標、校準了改革方向、優化了課程內容及其組織呈現形式,是實現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再動員再部署的綱領性文件。
學校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重點要對課程內容、教與學方式、教師隊伍建設等領域進行改革,提升學校實踐轉化力。
一、增強國家課程的校本行動力
學校要認真學習領會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以及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全面梳理分析本校在課程改革實施中的經驗和問題,分析學校特有的資源和條件,立足“五育”并舉,聚焦“九個堅持”和“六個下功夫”,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制訂落實國家課程的校本實踐體系,尤其要強化學段間銜接,增強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綜合性、實踐性,提升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學性、系統性,進一步細化課程設置和學科育人目標,讓學校的課程實踐體系成為學校育人方式變革的方位標。
二、扎實推進育人方式改革
育人方式改革最終要落實到學校中,落實到課堂上,在改革的進程中尋找合理最佳方案。比如,針對各學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問題,學校要特別注重結合這次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建立相應的課程研發機制,引導教師突破學科邊界,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研,建立“共同備課、協商上課”機制,設計“主題鮮明、問題真實”的跨學科學習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意義感和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開辟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
尊重教師自主性,為教師松綁。調動教師投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樹立課程改革到哪里,學校管理就支持到哪里的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為教師教學改革創造空間,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提升教師專業性,為教師加油。通過開展高質量日常教研,助力教師專業發展。要走出傳統的“大波轟”聽報告培訓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徑依賴。聚焦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研究制定課程標準分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專題,在對標對表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圍繞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研究學生。要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用“關注什么,就把評價尺子放到哪里”,助力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引導教師走出“教材、考試、分數”的小天地,研究更寬廣視域下的新的教與學方式,建立起符合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實踐,走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面向未來的學校高質量發展之路。(國家督學、北京市中關村三小原校長 劉可欽)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