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聯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單位,共同舉辦全國首屆“智能時代的德育”學術研討會。
會議以“智能時代的德育”為主題,重點探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倫理道德的變遷,智能時代的交往、認知方式的變化與價值觀的形成,智能時代學校德育的新形勢、新特點,智能化綜合評價等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副院長高瑞泉提出了探討德育與信任社會的三個預設。維持信任社會建設從而創造適宜的大環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水準,包括親子關系和自然教育,需要建立更符合倫理的人工智能基礎,將人工智能塑造得更符合人性。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指出,智能時代的教育需要回應相較其他時代而言“教育價值觀”的“變”與“不變”。比如,智能時代理想的好學生需要具備通向智能技術、通向人文藝術、通向天地自然這三大標準。智能時代的“好課堂”需要超越線下課堂的評價標準,思考如何上好線上課堂以及雙線融合等形式的課堂。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浙江省智能教育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躍良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科知識教學將主要由機器來承擔,教師角色將從授業者轉變為道德教育者,道德教育將成為未來教師的立身之本。
此外,與會的專家學者們還圍繞智能時代學生的全面成長、德育教學中智能技術的參與路徑、智能時代的德育樣態、智能時代德育的評價機制構建等具體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