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貴州仁懷后山民族小學:用生活破解“雙減”難題
2022-03-22 20:51:2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們除了在各種軟硬件設施上做好工作以外,還積極推動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及生活實踐進校園!”貴州遵義仁懷市后山民族小學校長潘飛說,現在師生們精神面貌更好了,在教和學上更用心了,還引來更多學生到此求學。

后山民族小學是仁懷市唯一一所民族小學,現有教學班18個,學生1011人,其中苗、布依、仡佬、彝4個少數民族學生475人,占47%,是一所全寄宿制學校。作為仁懷辦學條件相對薄弱學校,如何既推進“雙減”又落實好“五項管理”,助力辦學品質提升,成為全校教職員工必須答好的一道必答題。潘飛說,2021年下半年,一項立足于學校和地方實際,致力于打造“笙韻鼓舞 愛潤童心”和諧校園,以“挖掘潛能 彰顯個性”為工作目標的升級版少數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校鋪開。

“我每天不但有書面作業,還要‘說風俗+亮服飾’!”王本津是后山民族小學五年級(2)班的一名學生,他的媽媽前不久發現,自從學校將“說風俗+亮服飾”“吹蘆笙+唱苗歌”“爬花桿+踩高蹺”等作為作業后,孩子回家做作業時不再拖拖拉拉的了。學校教務處主任楊宗啟告訴記者,生活實踐其實也是每一名學生該完成好的“作業”,學校分年級段要求低、中、高學段學生每天都要做時間約為30分鐘、適合自己或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實踐作業。

在農村辦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靜待花開。為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學校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探索把民族民間傳統文體項目以“常規+民族民間傳統”形式融入課后服務的“N”課程中。一是實行“常規藝術+民族藝術”形式,除開設合唱、電子琴、二胡、書畫、泥塑等傳統藝術項目外,還設置苗歌、民族蠟染等33個項目。二是實行“常規體育+少數民族體育”形式,在開設籃球、足球、羽毛球等常規項目基礎上,將爬花桿、搶山炮、蘆笙鼓舞、滾鐵環、板鞋競速、踩高蹺、射箭等6個大項12個小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課后服務。

學校聘請民間藝人、非遺項目傳承人、第三方足球教練等到學校教授學生民族傳統體育、民間技藝和足球,通過“傳承人+教師”“專業教練+教師”形式,教師簡婷婷、汪麗和屈景偉得到成長。簡婷婷說:“學校課后服務實行‘雙師課堂’,民間藝人、非遺項目傳承人等還對學校的教師實行分段培訓指導,確保師生在此過程中都得到鍛煉,在做的過程中大家方向感越來越明確了!”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