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青島科技大學匡少平團隊:修復土壤污染 繪就美麗家園
2022-03-17 19:16:47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山東省是石油化工大省,重點企業、重點行業污染場地多,存在土壤污染問題。日前,青島科技大學匡少平教授團隊申報的項目“典型重點行業土壤污染監測、預警和修復技術集成及裝備研發”獲批2021年度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第一批立項。項目的實施,將為黃河三角洲土壤綜合治理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對提高當地土壤和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瞄準方向 久久為功

早在2001年,匡少平來到青島科技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油田的含油污泥對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企業對此一籌莫展,同時還要面臨當地環保部門的巨額罰款,于是他主動聯系油田,開始了固廢污染控制與土壤修復的相關研究工作。

2004年,匡少平進入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入到含油污泥資源化的研究工作。他說:“油污坑池中危廢存量巨大的油泥,現場景象令人觸目驚心。全國各大油田含油污泥年產量300萬噸以上,歷史遺留下來的含油污泥達數千萬噸,嚴重制約油田的發展。環保強制標準要求油泥零排放,不許落地,不許回注,急需解決方案。”

從此,匡少平瞄準生態修復方向,潛心開展油泥污染土壤生態效應及修復研究,相繼獲批國家863計劃立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山東省科技研發計劃2項,榮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等,這些為獲批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變廢為寶 修復生態

日趨嚴峻的污染形勢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政府對污染防治的重視度也不斷提高。“一系列的政策出臺讓我們在工作和研究中有了抓手,特別是近兩年,國家政策日新月異,生態環境部的網站幾天不看就可能錯過新的信息。”匡少平團隊成員孫玉煥說。

除緊跟國家政策,匡少平團隊多年來一直深入油田一線開展科學研究。“我們經常要跑現場,黏糊糊的黑色油泥在露天環境中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團隊成員吳占超說。

為將油泥“變廢為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成功開發了油泥制備橡膠填充劑、再生填充膠和改性瀝青等三代技術。其中油泥制備再生填充膠技術在勝利油田某采油廠應用轉化,目前已處理油泥11萬余噸,生產再生填充膠3.8萬噸,開發的產品被廣泛應用到停車定位器、減速帶等路政系列中,不僅為油田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將油泥變為產品的一部分,解決了含油污泥中殘余石油去除和去除后尾渣處理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為油田油泥全成分綜合利用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成套技術方案。

協同創新 攜手攻關

“目前,我國存在土壤污染來源不明,風險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研究滯后、重點企業污染自動監控預警體系薄弱、修復材料與技術單一等問題,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污染監測、預警和修復技術體系,開發成套裝備并進行工程示范。”匡少平說。

為此,匡少平團隊牽頭組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發團隊,多維度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本項目匯集了青島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5家從事重點行業場地污染與防控研究的單位,形成“源解析、在線實時監測、協同修復技術、工程示范”為一體的生態修復集成化路線。據悉,集成的修復技術與裝備預期可以修復油泥污染土地500畝/(套·年),成果轉化后預期三年可投放市場十余套,修復土地5000畝。正常運轉后,一體化立體監測網與場地監管系統與裝備將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1.8億元以上,土壤污染修復一體化裝備的預期經濟效益為4000萬/(套·年)。項目成果還將為政府與企業提供監管服務,產生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

匡少平表示,此次立項只是團隊在生態修復路上的一小步,接下來將會帶著對自然的敬畏,帶著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努力繪就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唐雯 李鯤鵬)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