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矢志不渝創新路 言傳身教育新人——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師團隊
2022-02-23 20:03:0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心臟,曾是手術刀最難以觸及的禁區,在方寸之地“穿針引線”,容不得半點閃失。中山醫院心內科教師團隊在心臟的方寸之地,用創新破解著生命的密碼。醫者亦是師者,在課堂的三尺講臺,他們也用言傳身教培育后起之秀。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師團隊名列其中。

1999年,團隊帶頭人葛均波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優厚待遇,辭去德國Essen大學血管內超聲室主任的工作,回到中山醫院心內科任職。在葛均波帶領下,團隊在血管內超聲研究、新型冠脈支架研發、支架內再狹窄防治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提升我國心血管病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

葛均波首次提出血管內超聲診斷易損斑塊的定量指標,已成為動脈粥樣斑塊性質識別的重要標志;首次發現心肌橋特異性超聲學診斷指標“半月現象”和“指尖現象”,使心肌橋的檢出率由冠脈造影的0.5~2.5%提高到95%以上,并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團隊研發的國際首個可降解涂層新型冠脈支架,顯著減少了傳統支架的血栓發生率,該新型支架已在全國超過900家醫療機構獲得應用,出口十余個國家,該成果2006年被評為“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兩項優秀研究成果之一,并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團隊研發成功我國首個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Xinsorb”,引領了我國冠脈介入治療的第四次革命,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支架在國際上發出的最強音。

2005年,國際首創“逆向導引鋼絲技術及其捕獲技術”;2010年,實施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置入術;2012年,應用MitraClip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二尖瓣成型術;2013年,實施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瓣植入術;2014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左心耳封堵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2018年,完成世界首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2021年,完成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下冠狀動脈介入術……在技術創新方面,葛均波也率領團隊成員多次實現業界首次。

獨行快、眾行遠,為了推動中國醫學創新的整體進步,2015年,葛均波與團隊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以醫生為主體的創新團體——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目前該創新孵化平臺已成為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醫生創新平臺之一,推動了我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進程。

葛均波也把堅持創新的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他非常注重原創性,并經常告誡學生,“出去講課,盡量講我們原創性的東西,用我們自己的資料,要帶著臨床實踐中的科學問題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國外的一些研究結論要批判地接受”。

“醫本仁術,德乃醫本。”這是葛均波在教授學生時常說的一句話。雖然身兼數職,事務繁雜,葛均波仍然每月都會在導管室親自給前來學習的研究生們手把手示范冠脈介入手術的基礎操作,并耐心講解手術思路和要點。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葛均波都會一一詳細解答。他還不忘叮囑研究生們要打牢基礎,在不斷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將臨床經驗和基礎科研方法有機結合再去解決問題。

在教授學生時,葛均波時常強調和患者家屬談話溝通,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和病變血管的狀況選擇最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改善的治療方案和手術器械。

“越是近距離接觸,越是能夠感受到葛老師至真至誠的性格特質彰顯的光彩。”有學生如是評價葛均波。在葛均波看來,老師不僅僅在學術領域影響著學生,還從道德品質等方面對學生產生影響。“在學生眼中,老師就是典范。”如同葛均波導師陳灝珠院士在專業知識、科研思維和人格魅力對自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樣,如今,他也努力將師道傳承延續。

“在學生進入我的團隊之前,我都會給他們提供1-2個研究方向,我不會把框定得過死,使他們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學生的一些科研想法,我是要聽匯報的,并會給他們的想法提一些修正意見,然后再去實施。”葛均波表示,自己對于學生的培養盡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用施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任朝霞 通訊員張欣馳)

團隊合影 (學校供圖)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