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最開始由猴子傳染給人類;登革熱病毒,通過蚊子從馬或者禽類傳播給了人類;鼠疫,傳播源是老鼠……近年來,由動物病原引起的人類流行病在全球多地暴發。
“動物與人,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一個大的公共衛生系統。70%的人類病原體來源于動物。只有把動物疫病的源頭問題控制住了,才能控制人獸共患病。”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劉秀梵分析,我們不單要考慮人類的健康,而且要考慮動物的健康,要把生態環境的健康當成整體來對待。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我們不斷地意識到,在關涉社會公眾健康的事件中,科學家所充當的角色尤為重要。作為國家重點學科預防獸醫學學科帶頭人,劉秀梵曾說,“如果科學家的發聲不謹慎,很可能會給社會大眾帶來恐慌”。
1965年從蘇北農學院獸醫專業畢業留校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劉秀梵帶領科研團隊始終挺立在動物傳染病學研究的前沿,秉持“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的“大健康”理念,溯源探本、精研深究,研制出禽流感(H9亞型)滅活疫苗、新城疫基因Ⅶ型滅活疫苗等多種新型疫苗,獲批工業化生產并在全國范圍推廣應用,產生了極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三易專業寒門“學霸”緣結獸醫
時光回溯到57年前的深冬,江蘇省高郵縣人民公社生產隊的農民十分焦慮不安。原來,他們僅有的三頭“寶貝”牛發生了有機磷農藥中毒,病情嚴重。可不要小看了三頭牛,在那個年代,它們就是生產力的代表。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牛大夫”到了。
這位“牛大夫”,就是剛從蘇北農學院獸醫專業畢業留校任教的劉秀梵。冒著雨雪趕來的劉秀梵仔細查看了牛的病情,發現它們口吐白沫躺在地上,生命垂危。原來這些牛長了虱子,為了滅虱,農民用農藥和凡士林混合,配制了膏劑給牛涂上,沒想到有機磷農藥毒性太大,牛皮膚吸收后隨即出現了急性中毒反應。診斷明確后,劉秀梵趕緊將牛身上的藥膏清除,并打了特制的解毒劑。
“幾天后,中毒的牛就康復了,這是我畢業后第一次出診,也是第一次獨立應對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考驗。”說起這段往事,劉秀梵歷歷在目。然而,在與獸醫專業結緣之前,劉秀梵曾三易專業,求學經歷一波三折。
1960年,劉秀梵從江蘇省泰州市靖江縣中學畢業,成績優異的他立志當一名天體物理學家。填報高考志愿時,他的第一志愿是西安交大電機系。“你為什么不填高一點兒呢?”劉秀梵是班上的尖子,班主任建議他填報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于是,劉秀梵聽從班主任的意見,改填了志愿。
在那個年代,高考成績不向考生公布,直到1983年,江蘇農學院在清理教職工人事檔案時,才把他的一份高考成績單歸還他:物理100分,數學97分,英語90分……全部6門功課平均分超過85分。
劉秀梵這才知道了自己沒有被中科大錄取的原因。“當時打擊不小,自我感覺考得很好,后來才知道是名額的原因。”原來這一年,重點大學招生改革,包括北大、清華及中科大,均將名額分到了學校,中科大名額只分到各省立中學。而靖江縣中學只是一所縣中,學生成績再好,沒有名額也上不了。
不巧的是,大學第二年,蘇北農學院的無線電專業撤銷,劉秀梵便轉學了農機。誰知道,第三年,農機專業也撤銷了,劉秀梵不得不第三次作出選擇。“當時有農學、畜牧、獸醫三個專業可以選,”劉秀梵回憶說,“很多人對獸醫不了解,有偏見。但獸醫專業是當時學校的特色專業,學校里還有一批學術造詣很高的老師。自己也做了很多權衡和思考,知道獸醫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更關系到國民經濟,便主動選擇了獸醫專業。”
劉秀梵來自農家,選擇獸醫專業,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不無關系。
1941年,劉秀梵出生在江蘇靖江的一個農家,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妹,六七歲大的時候,劉秀梵就擔起了家中力所能及的農活。
跟著父母下地干活,讓劉秀梵很早就體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懂得了人生要靠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1957年初中畢業時,成績優異的他順利考上縣城的高中,家里的負擔也隨之加重。
“我現在還記得,高中的時候在靖江縣中學寄宿,每個月的伙食費大約7元錢。每逢我回家拿生活費,父母經常是從村子這頭借到那一頭。”劉秀梵說。
劉秀梵的家鄉有著悠久的崇文重教傳統,“父母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劉秀梵說,“他們就希望我能靠自己的努力,過得比他們好。”家庭的貧苦、父母的勉勵,讓劉秀梵從小就養成了刻苦自律的習慣。
劉秀梵的高中時期正值“大躍進”運動,學習之余體力勞動也增多了。“那時候很多課都靠自學,勞動結束了雖然累,但自己看起書來還是津津有味,一些基礎知識學得很扎實,記得有一次考試,數學三門課代數、幾何、三角我都考了滿分呢。”劉秀梵回憶。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這一消息讓還是高中生的劉秀梵激動不已,崇尚科學技術,勵志科研報國的理想,從那時起就植根在他的心中,并且一生追隨。
在蘇北農學院讀書期間,每逢節假日,同學們多是外出踏青欣賞美景,而劉秀梵卻自己一個人關在宿舍里,抓住這用功讀書的好時間,心無旁騖,如饑似渴。大學5年中,有一個學期,他竟然沒出過一次校門。
大學期間雖然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并不滿足于考試的分數,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努力增長專業知識,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他主動學習外語,收聽中央臺的對外廣播,練習英語聽說讀能力,到大二期末,他已能輕松閱讀專業英文原版教科書了。大三時,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自學德語,大四時已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德文科技文獻。
“我閱讀了國外很多關于獸醫的文章,讀獸醫也是希望可以改變大家對獸醫的固有偏見。”劉秀梵說。
1980年10月,機遇來叩門了。劉秀梵以全省選拔考試第一的成績,作為訪問學者公派美國留學,他先后到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和美國農業部家禽研究所研修。
破冰研究鑄利劍“擒”流感
“平時人們吃雞,總習慣于把‘雞屁股’切下來扔掉,但對于雞來說,這里卻有它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劉秀梵解釋,雞如果得了傳染性法氏囊病,不僅會產生免疫抑制,使抵抗力下降,而且還會大批死亡,所以這種病俗稱為“雞艾滋病”。曾幾何時,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一些疫苗,不過時間一長,這些疫苗的保護力就逐漸下降,雞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差。
法氏囊病毒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病毒,在不同宿主系統傳代時很容易變異。經過無數次實驗,劉秀梵帶領團隊終于通過交叉傳代的方法,獲得了理想的疫苗毒株。
劉秀梵的破冰研究離不開他在美國學習期間養成的“泡”實驗室習慣。“當時每天工作12—16小時,周末也不休息。”除了選修與獸醫和醫學有關的課程外,連軸轉的他還進行了雞馬立克氏病的單克隆抗體的研究,正是這個讀起來略顯拗口的專業術語,成了劉秀梵大半輩子的科研“羈絆”。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物質生活匱乏,劉秀梵在國內的月工資是80元錢,而到了美國,國家一個月就要給400美元生活費,“我覺得這是很不容易的,是國內的老百姓供養了我”。
“剛到美國,幫我辦手續的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看到我的簡歷,就說,‘哦,你是學獸醫的’,便稱我為Doctor(醫生),而稱其他的訪問學者為Mister(先生)。”只是這一點點的不一般,就讓當時的劉秀梵倍感欣喜,“在國外,獸醫是個很受尊重的職業,念獸醫很了不得的。”
1982年11月,訪問結束,劉秀梵回國。回國后不到3年,劉秀梵率先將單抗體技術應用于動物疫病的研究和控制。他研制的雞馬立克氏病病毒、新城疫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禽流感病毒等7種病原體不同表位的單抗100多種,這其中,雞馬立克氏病病毒單抗已成為國際血清分型的標準試劑。單克隆抗體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達到了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2003年,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些年,禽流感時不時地成為公眾關注和熱議的焦點。其實,早在20多年前,劉秀梵就和“禽流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8年,H9N2亞型禽流感突然在全國暴發。“我們學校有個校友是上海大江公司的總經理,他們公司是一個集養殖、飼料和食品加工的聯合企業,年飼養肉雞6000萬只。該病毒很快傳遍公司所有的種雞場和肉雞場,損失巨大。校友第一時間聯系了我們,在確診治療該病的同時,我們也加快了該亞型禽流感疫苗研究的步伐。”劉秀梵回憶道。
那一年,他帶領團隊在禽流感主要流行地區開展H9N2亞型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采集了13個省市的病毒,進行系統分析鑒定和遺傳發生分析,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疫情分析,爭分奪秒。
僅用了半年時間,國內第一個禽流感疫苗(H9亞型)誕生了,并于2002年2月獲得生產許可。此后幾年間,這種亞型禽流感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5年,劉秀梵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提及目前引發大眾恐慌的H5、H7亞型流感病毒,劉秀梵表示,暴露人群中感染H5、H7亞型流感病毒的概率非常低,和季節性流感相比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恐慌是完全沒必要的。但我們必須加強禽流感病毒的監測,以防病毒變異后可人傳人,引發新的流感疫情。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不僅有經濟上的重要意義,而且還對公共衛生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劉秀梵的團隊也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
針對嚴重危害世界養禽業的烈性傳染病“新城疫”,劉秀梵帶領團隊歷經18年,成功研制出重組新城疫病毒滅活疫苗(A-VII株)。這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城疫疫苗,也是國內首個將減少排毒作為效檢質量標準的新城疫疫苗,可同時預防雞群和鵝群中的新城疫,為我國《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中新城疫防治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同時顯著提升了國內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該疫苗獲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全國歷年累計僅有9個一類新獸藥證書。2020年初,這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自應用以來,該疫苗累計生產銷售75.1億羽份,在全國31個省份推廣應用,為養殖企業增效50多億元。
教書育人講臺就是人生舞臺
從1965年畢業留校至今,劉秀梵已經在教師的崗位上站了50多年。功成名就的他,一刻也沒有停止自己研究和教學的“節奏”。
“講臺,就是我的人生舞臺。”劉秀梵說,“站好三尺講臺,培養優秀人才,是一個教師的終身事業。”
劉秀梵對工作要求非常嚴格,對自己有“兩個12點”的要求:為了工作他每天12點以后才吃午飯、每晚12點以后才休息。他不僅對自己近乎苛刻,對學生的學習和科研也嚴格要求。他常常告誡學生:“不但要學會做學問,更要學會做人,做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他對學生外表嚴肅,內心卻是一片慈愛。1999年,他獲得“大北農科技獎勵基金”,獎金10萬元。他當即拿出5萬元,設立了研究生獎助學金,專門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寒門學生。“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寒門學子,我有一批學生,來自湖南、河南、新疆、內蒙古等地的貧困地區,我深知這些孩子求學的艱辛。”劉秀梵說。
2006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間,為防止實驗室禽流感工作人員感染,劉秀梵從自己的津貼中拿出6000元錢,給教研室的每位教師和研究生注射了流感疫苗,“人感染禽流感的概率雖然只有十萬分之一,但我們要把它降低到零。”劉秀梵說。
從1984年至今,劉秀梵帶出了200多名研究生,其中2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成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還有很多成了行業佼佼者。
“劉院士對我們的言傳身教,一直是我和學生們學習和追隨的標桿,是我們受益終身的一本‘大書’。”團隊成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焦新安教授說。青藍相繼,薪火承續。他在導師研究的基礎上,聚焦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持續突破動物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防控中的關鍵核心技術瓶頸,201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研究成果被推廣至全國11個省份,僅2015至2017年間,累計新增利潤1.41億元。
在劉秀梵的帶領下,揚州大學動物傳染病學導師團隊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圍繞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畜禽健康養殖等國家重大需求,研創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研創新成果,為我國動物疫病防控作出卓越貢獻。“十三五”以來,劉秀梵團隊共承擔部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50多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項、省部級獎項5項,先后有6篇博士論文獲評國家和省級優秀博士論文。2018年,劉秀梵團隊獲評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劉秀梵本人也先后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和動物打交道這么多年,也讓劉秀梵對“健康”有著獨到的看法。在他看來,“大健康”這個概念更值得關注。劉秀梵說,“我們不單要考慮人類的健康,而且要考慮動物的健康,要把生態環境的健康當成整體來對待。”
他先后擔任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大量提案、議案和建議,就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素質教育、獸醫專門人才培養等眾多重要議題,積極建言獻策、履職盡責。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第一時間為災后防疫提出了建議,并被作為決策依據采納。他在建議中提出,災后防疫包括人和動物兩方面的疫情,要確保不發生群發性人畜共患病,千萬不能忽視動物防疫,否則很可能前功盡棄,災后防疫一定要把動物公共衛生和人類公共衛生很好地結合起來。
結緣獸醫研究50多年的時間里,劉秀梵始終孜孜矻矻,沉潛蓄勢,厚積薄發。2015年9月,在南非召開的第19屆世界獸醫禽病大會上,劉秀梵入選世界家禽獸醫協會榮譽堂。而截至目前,我國僅有3名科學家入選。
劉秀梵常說:“要在學科發展和國家需求中確定科研方向,要在踏實、專一中砥礪科研狀態。”這種研究狀態劉秀梵一直持續到現在。
揚州大學供圖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22日第4版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