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王軍教授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黃河三角洲典型酞酸酯的遷移轉化機制及生態毒理效應”獲準立項,項目將聚焦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壤中酞酸酯的污染問題,構建降解和消減體系,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三角洲無論是生態保護還是農業開發,都有戰略意義,抗鹽堿作物發展對中國糧倉、中國飯碗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王軍說。
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白花花的鹽堿地上建起了混交林、蔬菜棚,培育了抗鹽堿的農作物品種,篩選推廣苜蓿、芒草等抗鹽堿動物飼料,為黃河流域鹽堿地治理打造了范例,向當地百姓交出了自己的“多彩答卷”。
向鹽堿地要糧食
黃河三角洲是泥沙沉積形成的新土地,一直受到海水的侵蝕,其鹽堿含量遠超正常值。要長好莊稼,必須把鹽堿排出去。
相比于傳統的渠道輸水和明溝排水,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為峰創新思路,他采用管道灌溉淋洗、暗管排水排鹽的方法,土壤脫鹽率提高25%,增產達15%以上。目前該模式已在黃河三角洲推廣了數十萬畝。
埋暗管是物理改良,泥沙調理也是。山東農業大學水利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毛偉兵把黃河三角洲干渠里淤積的黃泥沙,按照研制出的科學配比,鋪撒在了小開河引黃灌渠、濱州市水落坡鄉等四五百畝試驗地上。配沙改良過的鹽堿地飽和導水率大幅增加,表層含鹽量減少96%,可使小麥增產1.3倍,棉花增產20%。
作物秸稈原狀或部分粉碎還田覆蓋免耕,可以降低農田土壤的水分蒸發,控制耕層土壤的鹽分聚集,提高作物出苗率和產量。該校資環學院的科研團隊,摸索出的這個低成本又簡便易行的方法,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免耕不僅降低土壤表層水分蒸發,保墑蓄水,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保墑蓄水能力。
讓鹽堿地變綠洲
鹽堿地上如果能栽樹成功,可迅速恢復植被,改善生態氣候,比種莊稼省事。經過多年探索,該校林業專家孫仲序成功培育出高抗鹽堿的轉基因楊樹。他的學生曹幫華教授,又培育出山農1號到4號4個高抗鹽刺槐品種,在含鹽量千分之四的鹽堿地上能夠頑強生長。如今,這幾個刺槐品種已經在黃河三角洲推廣了1000多畝。
苜蓿是牧草之王,牛羊飼用能顯著提高肉和奶的品質,鹽堿地上生長的苜蓿還能減少羊肉的膻味。該校動科學院張桂國教授選育了苜蓿、田菁等品種陸續在黃三角示范推廣,如今已經指導無棣綠風農牧集團種植了7000多畝紫花苜蓿。除了種苜蓿,公司在他們團隊的指導下,一部分土地做燕麥草和棉花的輪作,實現了苜蓿草和燕麥草飼料的雙雙國產化。
近些年,農學院教授陳翠霞團隊培育的耐鹽堿芒草雜交種,在中度和重度鹽堿地上種植了幾十畝,最高畝產量達到3500公斤。芒草是重要的能源草和飼草,還可用于工業造紙。在鹽堿地上種植芒草,實現了鹽堿地土壤改良,讓過去荒蕪的鹽堿地變成了綠洲。
讓鹽堿地實現綜合效益
近幾年,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諸葛玉平著眼綜合效益,研發的水肥運籌關鍵技術在黃河三角洲得到大力推廣。水肥運籌,即根據土壤鹽分狀況、土壤肥力狀況、作物需肥規律,在生產過程中合理協調灌水和施肥,達到控制土壤鹽堿、提高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和提高作物產量的目的。這套獨具特色的鹽堿地耕層土壤快速降鹽脫鹽和高效培肥技術體系,在黃河三角洲示范推廣4萬多畝,土壤表層鹽分降低21.97%,水分利用率提高1.26倍,小麥產量提高了15.4%,同時改善了土壤結構,優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
像諸葛玉平教授一樣,資源與環境學院科研團隊利用現代遙感信息技術手段實時、定點監測黃河三角洲土壤水鹽動態,更新完善科研數據。集成秸稈覆蓋免耕等農藝措施和上農下漁、深溝條田、暗管改堿等工程措施技術改造鹽堿地,實現了改良技術的模式創新,提高了黃河三角洲的綜合效益。
前不久,該學院“金種罩”創業團隊剛剛摘得山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在青年教師劉之廣帶領下,學生團隊研制出了可以用大型機械播出的丸粒化種衣劑,在東營鹽堿地中使用,較傳統包衣種子,每畝可增產41%,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張興華 通訊員 翟榮惠)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