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在本課的傳統課堂中,主要包含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測量溫度、洞悉氣溫變化規律這兩大探究活動,受限于時間、空間、人力等資源,學生無法在一節課中有效地測量收集,此外,兩大探究活動如何聯結略顯生澀?;谝陨戏治?,本課運用微課視頻、互動課堂、教育云空間、電子書包等信息技術手段,注重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注重科學概念的連貫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與認知發展過程,以最優方式組織、聯結探究活動。劉康潔
實施過程:
1.回顧舊知:舒暢導入
學生三年級已經學習了水溫計的使用方法,并用水溫計測量過水的溫度。師生應用互動課堂中的隨機選人、聚光燈、批注、板書發送、小組評分等,回顧舊知,聚焦于同屬溫度測量的課題:溫度與氣溫。
2.智托對話:交流與思維塑造同行
在學習氣溫計的特征及使用規范這一探究活動中,依托對話,師生圍繞氣溫計、規范使用氣溫計的圖片自主互動。這個過程中,借助屏幕廣播、隨堂直播、聚光燈,教師接收到學生表達的有效信號后會使用精準的語言來反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用眼看、用手摸氣溫計來開展探究。
3.妙設情境: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共生
在學習測量氣溫的地點這一探究活動中,教師巧妙設計微課視頻,引入教學小助手,以富有包容力的情境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測量的溫度數據直接圍繞氣溫概念這一核心重新編織:學生依據不同地點的溫度數據,開啟原因探究,運用彈幕評論功能各抒己見,由原因而質疑氣溫測量的地點選擇性,進而,由天氣預報的數據的科學性而聚焦于氣溫測量地點的三大特征:室外、陰涼、通風處。
4.巧搭支架:教與學平衡
教師將氣溫變化規律這一學習主題巧妙轉化為更具系統性的學習測量氣溫的時間這一探究活動。根據學生已掌握氣溫計的使用規范的發展水平,靈巧搭建“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測量后的氣溫計圖片”(板書發送)這一腳手架,幫助學生沿腳手架一步步攀升,讀取氣溫計數據(作品展示)——發現一天內的氣溫變化規律(小組評分、搶答)——洞悉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5.精用測驗:鞏固進階
引導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向學生發送靈活、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目,核查結果,做出評價。
案例反思:
課堂中,師生共用隨堂直播、作品拍攝、彈幕評論等功能,培養了師生自覺、有效地獲取、使用、鑒別信息的能力。教師利用微課妙設情境,巧搭支架,以最優方式組織、聯結探究活動,關注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實際上是注重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學生收集數據、組織與呈現證據,自覺能動地參與課堂、主動探究,樂學善學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動態生成。組內思維碰撞、組際觀念融合與質疑都會幫助學生不斷審視、調整自己,臻于高效。(作者單位系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