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的重要因素,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更關系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本文圍繞廣東工業大學“機制+平臺+培訓”的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從模式構建、實踐以及取得成效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該模式在提高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的具體效果。
[關鍵詞]高校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
2006年,教育部組織啟動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從此拉開了我國高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序幕。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2016年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重要性被普遍認可,諸多高校都積極投入到該認證工作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1-2]根據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制定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0版,試行)》,其中對于師資隊伍建設標準即提出,專業教師應具有工程實踐相關研究工作和學術交流的能力與經歷,教師的工程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3]然而在具體的認證工作中發現,不少高校普遍存在教師工程實踐經歷匱乏、工程能力較低、教學活動與實際工程實踐脫節等情況。[4]一方面,新入職的教師大都是“從校門到校門”,長期從事理論研究,而接觸企業工程項目或到企業一線工作的機會較少,未能掌握先進的工程技術和前沿的生產方法,導致教學過程缺乏工程實際案例,教學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工程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對于原先即便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由于長期脫離企業工作環境,工程經驗與技術無法得到更新,導致與技術發展潮流容易產生脫節。[5]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薄弱,不僅會降低專業教學質量,影響人才培養和工程認證結果,而且也會制約教師自身職業發展,不利于學校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致力于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建設一支工程經歷豐富、工程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好的工科教師隊伍,是高校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
一、基于“機制+平臺+培訓”的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廣東工業大學作為地方工科院校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一直以來,始終堅持“以工為主、與產業深度融合、極具創造活力”的辦學理念,明確提出“高素質、創新性、復合型”的人才培養目標。近年來,圍繞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工程認證國內外通行標準為出發點,結合學校特點,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研究制定了基于“機制+平臺+培訓”的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見右頁圖)。
首先,在機制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進行總體規劃。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從全局出發,綜合研究,制定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從而保障工作順利開展。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圍繞機構職責、人才引育、激勵支持、投入保障等方面制定出臺相關政策,保障和推動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并以制度為導向,激發廣大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依托平臺加強實踐鍛煉,將平臺建設作為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支撐。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到企業現場一線鍛煉,[6]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斷發展,可以提供教師鍛煉的平臺類型不斷增加,包括校辦企業、校地合作共建協調平臺、校外合作企業、校外實習基地等。教師參與企業實踐,一方面可以掌握行業最新技術,提升專業技能,使其在理論教學時融入實踐經驗的傳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承擔企業橫向課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促進其解決工程實際難題的能力。
最后,通過培訓考核強化學習成效,將培訓考核作為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抓手。工程實踐能力包括工程教育教學能力、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科學研究能力等方面,無論通過何種渠道招聘或派到平臺鍛煉的教師,都可能存在某一項或幾項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通過培訓和考核加以提高。[7]學校圍繞工程認證相關考核指標,以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在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培訓導師、培訓考核等方面進行科學設計,并不斷更新培訓內容以及加強考核,確保培訓取得良好成效。
二、培養模式的深入實踐
(一)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在頂層設計上和指揮棒上引導青年教師將工程實踐能力提升作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必要環節
近年來,學校先后發布了《廣東工業大學“強師工程”實施意見》《廣東工業大學企業、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外派人員管理辦法》《廣東工業大學本科教學校外實習與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圍繞人才引育、培養培訓、平臺建設、經費投入、激勵保障等方面,制定出臺了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相關政策,并大力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
一是在人才引進制度方面,學校嚴把教師招聘入口關,注重引進具備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和團隊。學校的人才引進政策主要包括“百人計劃”和“青年百人計劃”,其中“百人計劃”主要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百人計劃”主要引進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兩者在引進條件中都將知名企業工作經歷或具備較強工程實踐能力作為要求。在人才評價環節,除考查應聘者論文、課題、獲獎等方面的業績外,還注重考查其企業工程背景和工程實踐能力。例如,將是否具有行業知名企業工作經歷、解決企業工程技術難題、承擔企業工程項目或橫向課題、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等作為重要指標。另外,學校除了采用傳統的長聘、入編等用人模式外,還通過非全職或短聘等方式適當加大從行業企業引進高水平、高職稱工程技術人才,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中有工程實踐背景的人員結構比例。
二是在激勵支持制度方面,以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為導向,不斷提高教師參與工程實踐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學校從職稱晉升、分配獎勵、成果歸屬等方面不斷加大激勵力度,對在工程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一定優惠政策。例如,在職稱評審中,其中一項必要條件是申報人須完成規定學時的繼續教育。為此,學校將教師參與工程實踐鍛煉列入繼續教育范圍,教師參與工程實踐的時長可折算成繼續教育學時;另一方面,結合國家關于人才評價破“五唯”的精神,在評價申報人業績成果時,既注重理論研究成果,又重視產學研成效;不僅看論文,還看專利和成果轉化等;不僅看國家和省部級縱向課題,也看企業攻關等橫向項目;不僅看教學科研獲獎情況,也看解決企業實際工程難題情況。這些職稱激勵政策,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內在驅動力。近年來,學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在工程實踐和產學研方面取得突出業績的教師順利晉升高一級職稱,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出臺教師到企業、協同創新平臺鍛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障教師在科技成果轉化時依法享有在技術文件和作品上署名、享有股權獎勵、現金分配獎勵等權利,從而進一步激勵教師到企業掛職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在實踐保障制度方面,學校加大投入,保證教師能夠安心從事工程實踐活動。為了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學校積極與實踐單位協調,落實好教師參與工程實踐期間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包括為教師爭取辦公場地、提供崗位津貼、購買人身保險以及提供住宿生活條件等。同時,學校照常發放教師工程實踐期間的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其他薪酬福利,并給予一定的交通補貼和生活補助,為教師參與工程實踐解除后顧之憂。
(二)通過搭建系統的工程實踐體系,在平臺保障上幫助教師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
學校積極為教師參與工程實踐建立起系統的工程實踐體系,為教師提供多崗位、多形式、全方位的工程實踐平臺。
一是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學科優勢,大力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目前,學校圍繞高端裝備、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工業設計、新材料、生物醫藥、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在廣州、東莞、佛山、惠州、河源、汕頭等地建立了11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為廣大教師進行工程實踐和教學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各個平臺在人才引育、技術研發、資源共享、人才培養、項目合作、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協調創新合作模式,有效促進教師、平臺、地方產業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
二是以企業科技特派員的途徑,引導教師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到企業開展工程實踐。學校地處廣東省廣州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區域制造業產業規模巨大,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學校每年積極組織選拔一批優秀教師擔任企業科技特派員,派駐到省內外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園、產業園等開展產學研工作。學校選派的企業特派員所涉及行業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產業,與工程學專業的契合度非常高,能夠讓教師參與體驗一線生產的全過程,并結合所在學科或專業優勢,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進而有效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三是依托本科教學校外實習與實踐基地,實現各學科工程實踐平臺的全覆蓋。目前,全校共建立起近500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幾乎涵蓋各本科專業,能夠滿足各學科專業的師生生產實習需求。特別是工科專業,基本上都要有5個以上較為穩定的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長期處于飽和狀態。每年,各學院積極選派一大批教師參與指導學生課外實習活動。教師通過參與校外實習基地鍛煉,不僅拓展了工程視角,而且學會從工程、生產全局的角度考慮和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并在承擔企業科技研發或橫向課題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三)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培訓活動和考核要求,在理論學習、思維創新、能力鍛煉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基于平臺開展實踐外,更需要以培訓和考核的形式促進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教師與專家學者,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指導和幫扶。
學校制定和推行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專項培訓計劃。通過將崗前培訓、定期培訓、專項活動、技能大賽、期滿考核相結合,科學設計多階段、多形式、立體化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框架,確保培訓實效。第一,在培訓內容上,設計了產教融合、專業認證、前沿技術、工程實踐、教學技能、課程設計、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教育等多個專題,內容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階段的工程實踐。第二,在培訓方式上,設計了專題講座、研討班、培訓班、小組討論、沙龍等多種形式,通過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活動的吸引力和效果質量。第三,在培訓導師上,邀請了國家名師、專家教授、企業資深工程師、知名企業家等分享講解行業發展新動態、產業前沿新技術、工程項目應用案例、校企合作經驗等。另外,部分學院還為青年教師配備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為校內導師,以及配備一名企業高級工程師作為校外導師,通過兩位導師密切合作和全程指導,共同幫助青年教師學習提升。第四,在培訓考核上,學校設置了培訓考核規定,學員在完成一定學時和任務后,方可獲得合格證書。另外,還要求新進教師必須參加崗前培訓,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申請高校教師資格證,從而實現對青年教師培訓和考核全覆蓋的目標。
此外,學校的培訓工作還充分調動校內教學名師和二級學院的積極性,不斷以滿足教師發展需求為導向,緊扣學校和學院特色,更新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積極開展各項教師個性化培訓,提升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三、模式效果分析
該模式實施以來(主要在“十三五”期間),依托協同創新平臺累計引育高端人才412人,派出企業科技特派員800多人次(排全省第二位),學校教師服務企業超過5000家;學校先后有14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通過數量廣東省內排名第一。實踐證明,基于“機制+平臺+培訓”的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培育一支具備較好工程能力的教師隊伍,為高校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培養創新型人才以及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堅強的師資隊伍支撐。(作者 張立俊 劉強 貝淳 系廣東工業大學人事處工作人員)
參考文獻:
[1][7]劉金龍. 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課程組織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2016,32(5):133-136.
[2]劉敏,王慧鋒,毛慶峰,等. 工程教育認證視域中高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7(4):17-22.
[3]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秘書處.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0版,試行)[S]. 2020.
[4]宋歌. 關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5(9):67-68.
[5]李鐵磊,王志文,王志濤. 基于“產學合作”的工程實踐教學型教師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15):38-39.
[6]林健. 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2期)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