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精準發力推動職業教育規劃優先、投入優先、保障優先,相繼實施教育“9+3計劃”、中職“百校大戰”、“中職強基”工程、高職“雙高”計劃和“黔匠”培養工程,職校生從不到60萬人增長到近100萬人,30余萬貧困家庭學生通過職業教育改變家庭和個人命運,職業教育成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直通車”。
“實踐證明,抓好職業教育不但能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目標,還能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貴州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鞠洪說。
繪好鄉村振興藍圖 全省職業院校奮起“職”追
貴州鄉村要振興,職業教育是一支重要力量。銅仁職院黨委書記張命華說,作為貴州三所“雙高”職院之一,為在農業上更好助力鄉村振興,學院制定《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學校農學院還以銅仁市農業六大主導產業依托成立果蔬技術服務團隊、食用菌生產技術服務團隊等9個團隊,搭建起專家引領、63名專業教師參與的“一師一班一村一品”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辦學模式。農學院54個專業班與12個產業村結成深度校地政企合作共贏關系,構建起“識農、學農、愛農、樂農、惠農”大學生思政課育人體系。經銅仁市農業農村局測算,2020年銅仁職院師生及校友在技術方面對全市服務貢獻產值達25億元,2021年將達33.5億元。
貴州輕工職院黨委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黨建”要求,構建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三級幫扶”工作機制,組建駐村干部隊伍、幫扶工作隊和實踐團三支隊伍,持續做好幫扶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僅2021年,學校在幫扶點劍河縣、荔波縣的村黨組織建設、活動場所升級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109.14萬元辦成12個項目;幫扶隊員深入村鎮調研指導工作累計百余人次,及時研究幫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2021年,學院2個基層黨支部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學院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蒲朝新同志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3名同志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銅仁職院、貴州輕工職院師生傾力深入一線助力鄉村振興是全省職業院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個縮影!”據貴州省教育廳職成教處副處長付穎純介紹,省教育廳制定《貴州省職業教育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方案》,要求各職校從“強化產教融合、優化職業院校專業結構,提升實踐能力、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和開展技術服務、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等七個方面助力鄉村振興;組織各職校申報全省32個產業鏈牽頭學校開展服務工作;在2021年職業教育省級專項資金中安排17830萬元支持職校助推鄉村振興;開展2021年第一批職業院校興黔富民行動計劃項目評審,建議中職立項77個、高職立項113個,推動學校辦學能力提升。
2021年12月,教育部、貴州省政府印發《關于建設技能貴州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貴州召開部省共建“技能貴州”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啟動會,彰顯用職業教育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心。“十四五”期間,貴州決定在原有投入不減情況下,每年新增職業教育經費5個億元,助力特色職業教育強省工作。
貴州各職業院校黨委(黨總支、黨支部)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來抓,重點圍繞“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煙酒茶等“五張名片”、十二個重點農業產業、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十大新興服務業等開辦專業和培養人才,聚焦鄉村振興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謀劃好辦學與鄉村振興共贏的頂層設計。
全省81所中高職院校堅持專業與產業、產業與需求的無縫對接奮起“職”追,主動與特色農業、特色茶等32個產業鏈開展產教融合,依托“四區”和資源優勢促進專業集群與產業鏈條協同發展,每年培養輸送各類技術技能人才20余萬人,為全省產業鏈升級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職”在現場中 鄉村振興被寫實
自在養牛這方面打出名聲后,銅仁職院農學院教師張華琦博士每天的“業務”電話不斷。“有咨詢飼養管理的,有請教飼料加工配制的,還有心急火燎求教疾病防控的!”張華琦告訴記者,只要能做到的,他都會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
銅仁職院農學院院長黃雪飛說,農學院針對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二大農業產業成立生態茶、食用菌、生態漁業和生態畜牧業等六個工作專班,銅仁職院為省食用菌、生態漁業兩個專班牽頭單位。
農學院還動員全體教師主動對接銅仁市農業六大主導產業并加入到產業所屬專班中去。比如,張華琦博士加入生態畜牧業下面的“牛”專班,趙會芳博士加入蔬菜專班,但辣椒專班也有她的“工作”,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顧昌華教授不但是貴州食用菌工作專班首席專家,還不時到果蔬專班去“客串”,朱鋒釗副院長不但加入家禽專班,豬專班也不時瞧見他的身影……農學院63名教師中有25人加入銅仁市農業六大主導產業所屬的專班。
“秀水村能有今天,完全是因為有安順職院旅游系的鼎力幫助!”普定縣龍場鄉秀水村村民李英說,此外,黔山秀水景區一直不景氣,直到安順職院旅游系系主任謝玲玲教授團隊的到來才迎來轉機。
謝玲玲介紹,“團隊進駐后即對景區經營及員工構成情況等作了認真了解和分析,針對從業人員90%以上為該村村民且大部分為初中學歷、服務專業技能不強、服務意識不夠以及景區產品相對單一等情況,及時在課程設置、培訓方式、教學形式上作調整!”一年時間,景區效益大有改觀。
貴州交通職院還組織業務精湛的老師帶著學生去農村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25場次帶動1300余人就業,選派45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扎根基層;在汽車、道路與橋梁等重點優勢專業招生時單列農村籍學生招生計劃、設立“訂單班”招收學生1029人,用實際行動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自2018年11月以來,學校已經將在黔東南州從江縣加勉鄉污規村探索出‘幫扶婦女兒童幸福成長的3+新模式’復制到省內5縣6地,發展繡娘200余人,創收60余萬,繡娘直接經濟收入20余萬……”貴州交通職院黨委書記張靜說。
在“職”謀職 探索辦學新方向
在服務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過程中,貴州不少中高職院校的辦學思路更加清晰、辦學能力得到提升、雙師型教師人數不斷增長,教師科研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做實。
作為一所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為特色專業的職校,貴州機械工業學校升格為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后主動服務貴州的高質量發展和“四新”“四化”建設,及時探索搭建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自動化”三大裝備制造專業群。
目前,安順職院已被確定為貴州省32個產業鏈——“大旅游產業鏈”人才培養建設項目牽頭院校,旅游服務重點專業群被確定為貴州第一個立項建設的旅游類省級專業群;銅仁職院則在原有25個專業中開設食用菌、中藥材以及淡水養殖等選修專業,學校更堅定了走農學和醫藥專業強校“雙高”道路。
作為貴州重要農業類高等院校,貴州農業職院按照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思路,設置包括畜牧水產、機電和食品與藥品等9個系30個專業方向,其中農業類專業和直接服務農業相關專業占比達90%,基本覆蓋貴州現有特色優勢產業。
黔南民族職院依托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建筑室內設計等專業群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聘請陳錫文等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組建現代山地農業、鄉村生態宜居、鄉村人才培養、鄉村文化、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長期觀察、跟蹤研究,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探索辦學新思路、新方向。
貴州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鄒聯克表示,貴州將優化職業院校結構布局,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大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在黔中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更好服務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景應忠)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