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泥和番茄醬是五年級科學課《火山噴發》實驗的基礎材料,為孩子講解實驗原理后,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尋找特性一樣的產品來替代,一些孩子用藕粉加水替換番茄醬作為‘巖漿’,得到了一樣的實驗效果。這樣的‘腦洞大開’讓我驚呆了!”說起近日課堂上的一幕,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科學教研組組長李穎眉開眼笑。
如今在北大附小,不僅是科學課,全學科教學中形成了培養學生創新特質的行動共識:信息技術課注重反思性思維養成;美術課激發審美敏銳感知力;英語課鼓勵個性化完整表達……多年來,學校立足校本實踐,發掘兒童成長規律,構建分階段創新素養指標體系,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取得了積極成效。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小學階段是創新素養培養的關鍵期,要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夯實基礎。”北大附小校長尹超說,學校圍繞小學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怎么看、怎么辦、怎么評”問題,創造性提出創新素養、學玩相融、成長性評價等核心概念,形成校本育人體系。
怎么看?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北大附小明確創新素養概念內涵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等5個方面。按照低、中、高3個階段劃分,小學低年級段側重培養兒童創新意識,重點通過創新學習方式變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年級段側重培養兒童創新思維,重點通過課程教學方式等方面改革,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高年級段側重培養創新精神,通過營造寬容的環境,引領學生積極實踐,將好奇心轉化為持久的愛好和過人的專長,并具備初步的批判性思維。
“北大附小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體指向培養‘博雅少年’。”尹超說,這樣的孩子既踏實勤懇又敢于懷疑,既自主獨立又善于合作。學校幫助學生打下這樣的人格和素養基礎,就是早早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人才培養有了核心目標,學習如何變革?30年前,燕京大學著名校友、91歲高齡的冰心來到北大附小,為學校題詞“專心地學習,痛快地游玩”,成為了校訓。在多年的實踐摸索中,北大附小逐漸明確了適應小學階段教育教學規律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與模式——“學玩相融”,為“怎么辦”找尋到了答案。
學生“玩中學”,在學習過程中玩出興致、玩出學問。學校開設了融通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健康藝術、社會交往、國際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的175門課程,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科創新課程和“視覺思維”“碰碰植物”等特色課程,強化情境體驗、動手實踐等課程設計,實現由單一的知識學習到綜合能力提升。
多元異質的教師團隊設計“生活化、游戲化、綜合化”教學路徑,通過多樣態課程實施和教學策略活化知識,在深度教學中實現學生的深度參與和體驗,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達成“玩中教”。而學校“玩中做”,創設立體開放的生活場景吸引孩子們去體驗、感悟、發現和創造:在跨學科平臺開展基于新技術的無邊界學習;學校隨處可以做手工,進行創意設計;綜合性實踐場所遍布校園,提供孩子們心中“種子”萌發的“沃土”等。
“在教學中通過項目學習方式、團隊形式,由真實的情境和問題引發孩子們思考,學會查找信息、驗證證據可靠性,找到學習方法和解決之道,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興趣所在。這是創新思維培養的基礎。”北大附小信息技術課教師任輝說。
創新素養具有一定的內隱性,怎樣開展促進全體學生創新素養提升的適切性評價?北大附小常務副校長何立新表示,學校立足促進人人成才開展成長性評價,收集學生在各學段、學科的過程性表現,利用信息化手段,動態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展開智能分析,對學生進行“數字畫像+正面激勵+綜合述評”。
“學校還繪制了正向思維引導圖,形成了《正面激勵100句》手冊,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特別獎項,力求學生人人有獎、個個有特色。”何立新說。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8日第10版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