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實施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以前,貴州省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還比較匱乏,2010年,貴州省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1.04,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僅為0.59。為著力緩解這一現狀,遵義醫科大學作為教育部首批定向全科醫學生培養高校,于2010年開始培養定向全科醫學生,10余年來,在教育部的關心指導下,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發展”的目標,探索形成了“醫教、校地、家校”協同育人模式,努力培養扎根基層的健康鄉村守護者,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人才活力。主要經驗和做法如下。
一是醫教協同,下好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先手棋。服務基層群眾健康需求,確立“寬口徑、厚基礎、重人文、強臨床、懂公衛、識中醫”的培養目標,將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等要求有機融入,構建以基層崗位勝任力為導向,與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適應的全科醫學教育教學體系,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三養成”、促進理論-實踐-人文的“三融合”、推動學校-醫院-全科基地的“三協同”,同時,開展涵蓋三甲醫院、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疾控中心的“三級一中心”聯動實習,通過全方位的教學改革,有效保證了定向醫學生在基層能夠“用得上”。
二是校地協同,扭住全科醫學人才使用的牛鼻子。通過與政府聯合調研,圍繞學生“來自農村、服務家鄉”意愿,提出“縣域招生、屬地就業”遵醫模式,在貴州率先實施,保障學生“下得去”。其次,與政府協同提出激勵辦法,學生住培期間享受“單位人”待遇,基層服務期每人每月1500元生活補貼,工作后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等,保障學生“留得住”。同時實施黔醫攀登計劃,可在職攻讀同等學力研究生,單位提供進修學習機會等,保障學生“有發展”。
三是家校協同,鋪就全科醫學生勵志助學的新路子。強化專業思想教育,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實施長征精神“十個一工程”,開展感恩教育、契約精神教育、勵志教育、優秀畢業生和最美鄉村醫生報告等。強化家校共育,成立全科醫學圓夢成才基金,建立輔導員常態化聯系家長機制,定期開展學生家訪和慰問。同時,實施導師制,關愛學生成長。
經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招收2147名學生,占全省培養總數的41%,700名畢業生在鄉鎮衛生院服務,其服務點覆蓋了全省86%的縣區市。更實現了畢業生100%履約、100%入編、100%落實待遇的“三個百分百”的好成績。
目前,畢業生已經成長為鄉鎮衛生院的中堅力量,真正發揮了居民健康守門人作用。16名同學擔任鄉鎮衛生院正副院長職務,有力帶動了鄉鎮衛生院發展。如首屆畢業生李田書到鳳岡縣琊川鎮中心衛生院的第二年就被破格提拔為業務副院長,衛生院由2019年以門診病人3萬人次,住院病人全年不足1000人次,上升到2021年門診4.3萬人次、住院病人4500人次。鄉親們發現,自從鎮上來了高水平的全科醫生,很多過去鄉鎮治不了的病都能治,再也不用出遠門到縣、市醫院來回跑,省了錢,減了痛,治了病。李田書說:“城里醫生多,不缺我一個。鄉親們的健康,需要我守護。”
下一步,我校將繼續深化和推廣“醫教、校地、家校”協同育人模式,為基層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全科醫學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遵醫力量。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