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2月21日訊(見習記者 張欣 張赟芳)教育部今天召開“辦實事見實效”系列首場新聞發布會,圍繞“雙減”工作情況介紹“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效。發布會上,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校長陳立華就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如何豐富課后服務問題作經驗介紹。
“減輕學生負擔并不意味著質量下降。”陳立華表示,學校著力打造輕負擔、高質量的課堂,系統梳理小學六年的教學內容,提取學科核心知識點,整體構建貫穿六年的關鍵課,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學科整體的知識網絡,形成學科系統認知,掌握思維方法,切實提高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以小學數學學習為例,學生之所以出現數學學習困難問題,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真正理解概念、法則,找不到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學校梳理小學六年的數學教材,提取出58節關鍵課,囊括了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核心知識。”陳立華說,通過關鍵課,教師在教學中把握住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在學習中也實現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效減輕了學生數學學習負擔,真正實現了減負增效。此外,學校還將課時進行統籌安排,設置了數學游戲、數學文化、數學思維等三大類拓展課程,從而讓學生在游戲中愛上數學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內驅力。
在豐富課后服務供給方面,陳立華表示:學校一是要做好課業輔導,在保證課內作業在學校完成的基礎上,引導教師精準把握知識重難點,在課后服務時段開設“有意思”的學科課程,為學生提供配音、演說家等可選擇的“作業超市”,讓學生依據自身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同時注重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和引領作用,采取“集中+個性”輔導答疑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導師制”輔導,學生可以在本年級或者跨年級走班,和“導師”一起探究不懂的、有趣的問題,課業輔導的有效實施,緩解了“雙減”之后家長的焦慮,吸引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二是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揮本校教師優勢,依據學生成長需要申報課后服務項目,開設了藝術、體育、科技、勞動教育等多個方面的課后活動,引入優質社會資源,變學校單一的供給為多元供給,加強與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北京服裝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合作。
“‘雙減’政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緩解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面對學生和家長新的需求,我們將繼續探索優化學校教育供給的舉措,提供更有品質的校內教育。”陳立華說。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