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讓人們親手觸摸“國之重器”的智慧 銅的藝術價值正在重新被發掘
2021-11-23 11:27:09   來源:金羊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在金屬交易占了全國半壁江山的南海,銅的藝術價值正在重新被發掘

從南海區桂城立交往北,行駛大約5公里,桂和路與廣佛新干線交會的大片區域曾是遠聞名的大瀝廢舊金屬回收行業聚集地。這個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如今正面臨轉型的行業,曾誕生無數業內聞名的企業,興奇集團正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這片產業基礎上孕育的圍繞銅金屬的另一個發展方向——發掘銅元素在設計和藝術上的價值也為人津津樂道。用興奇集團董事長陳傳奇的話來說,要把銅的生意從按“噸”賣做成按“千克”賣,再從按“千克”賣做成按“克”賣。

而勇于踏出按“克”賣這一步的,是陳傳奇的兒子、鏞正堂的主人陳煥枝。

想做一些能抵抗時間的東西

走到鏞正堂文化展廳大門處,兩扇巨型的黃銅門將記者引入一個銅的世界。青銅門匾上記載著鏞正堂的由來:“鏞正堂,主營造,善金石之工,傳靈巧之器,以銅為業……”銅匾敘述的背后,是陳煥枝一家與銅結緣的故事。

陳煥枝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南粵大地,1986年,他的父親陳傳奇決定到外面闖蕩,當時的大瀝是南方地區廢舊金屬的重要聚集地,自然也成了陳傳奇創業的首選。“依靠做廢舊金屬的生意,許多民營企業實現了騰飛,2008年金融危機前,從事廢舊回收生意的許多企業年銷售額甚至能達到100~200個億”,興奇集團正是行業中處于第一梯隊的企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一代企業家們知曉了轉型的急迫,但往哪里轉?2017年,在墨爾本讀建筑學專業的陳煥枝學成歸國,給了父親一條建議:向文化產業嘗試。“銅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標志意義的材料,早已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義”,陳煥枝的初衷很簡單:“財富未必能永久傳承,只有文化才能抵抗時間。”

“我們要把銅的生意從按噸賣變成按千克賣,再從按千克賣做到按克賣”,陳煥枝解釋了父親這句話的含義:按噸賣是廢舊回收生意的商業邏輯,按千克賣是做新材料生意的商業邏輯,而最終要實現按克賣,只有做文化的生意。

讓人們親手觸摸“國之重器”的智慧

嚴格意義上來說,陳煥枝并非繼承家業,而是幾乎在零基礎上自行創業。2017年,陳煥枝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獨立法人、獨立核算,也意味著從戰略規劃到具體開拓都要自己負責,“我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我只有每天努力去干。”

沒有一個創業是輕松的。剛開始,陳煥枝只能用銅制作一些小擺件,不斷吸引客戶。隨著業務的推廣,銅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很快被一些藝術界和設計界的大咖認可。在與藝術家的不斷交流中,雙方逐漸達成共識,要把銅的文化屬,從商務擺件(銅馬、銅車等裝飾品)擴展到空間定制。2021年上半年,鏞正堂正式開業,把銅元素融入空間設計的理念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鏞就是古代的銅鐘,將銅這種包含文化屬的元素發揚光大,就是鏞正堂成立的初衷。”

說易行難,要把銅納入空間設計的元素,能否掌握銅表面處理技術至關重要。幸好,從小就與銅為伴,陳煥枝比普通藝術家更懂得銅的化學構成。他主動找到高校研究所,攻克了銅表面處理的難題,并申請專利。其研發的技術能幾乎完美地重現了我國古代青銅器表面出現的銅綠,正是憑借這一點,讓陳煥枝接下了一樁意想不到的大生意。

“2020年,國家級文物殿堂——河南博物院要升級重新裝修,因為看到了我們的銅表面處理技術,最終博物院把以銅元素為主的內部裝飾都交由我們負責。”陳煥枝知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的青銅器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寶,博物院內的杜嶺方鼎更是“國之重器”。如何打造能與這些展品相匹配的內部裝飾,著實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思前想后,陳煥枝的團隊就從杜嶺方鼎入手,研究鼎的紋樣、器型,然后借鑒應用到為博物院裝飾的銅扶手、銅墻、銅門當中,以博物院的門拉手為例,團隊采用黃銅材質,再通過銅表面處理做舊,并在外立面用上了廣東的“非遺”技藝——琺瑯彩工藝。此外,為了重現杜嶺方鼎的銅綠,團隊不斷試驗,做出了十幾種綠色一一對比,“雖然都是銅銹,但每一種銅銹都有自己的格。我們要挑選格最符合的一種。”在這種乎苛刻的工藝下,陳煥枝團隊的工作得到了河南博物院的高度評價。

“我們當時就一個念頭,杜嶺方鼎是祖先創造的中華文明智慧,我們如今不可能再去觸摸文物,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人們親手觸摸‘國之重器’的智慧。”陳煥枝回憶時說道。

借助新生代的“國潮”風得到更多認可

如今,鏞正堂已成為諸多藝術家、設計師常常來獲取靈感、相互交流的場所,取眾人之所長,陳煥枝想用銅來證明自己,也向世界證明國貨的品質和中華文明的智慧。“我心底有一個愿望,要做出點東西來,做出點口碑來,把我們的產品和智慧傳播到國外去。”

雖然鏞正堂的事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陳煥枝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這股信心就來源于90后和00后在審美和興趣上的轉變。”他觀察到,新生代的文化自信空前加強,對國潮的喜愛更是史無前例,這些,都是陳煥枝的銅文化理念將來得到廣泛認可的有利條件。

“我們設計的銅板,每一塊都可以是藝術品,但每一件都不能是孤品,我們并不希望打造孤品,而希望把銅的設計推廣到更廣泛的應用里,可以是家具、可以是門、可以是背景墻。”陳煥枝表示,他希望每一個銅的設計都是集思想和觀賞的佳品,讓銅的文化價值得到市場的認可。

記者手記

“要把銅生意從按噸賣到按克賣”

走進鏞正堂,先不說五花八門的藝術品將銅元素運用到極致,僅是那一句“要把銅生意從按噸賣到按克賣”,就足以讓人頗感震撼。我們的祖先在文明初期通過煉銅實現社會的發展,如今,在生活逐漸富足的時代,人們又立志重新挖掘銅的文化價值,這難道不是一種文化自信嗎?

(張 聞)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