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重新定義課外作業 健全課外作業的環境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021-11-12 14:10:05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一個時期,輿論對中小學生課外作業發出了空前嚴厲的討伐之聲,大有圍追堵截之勢。這是一種正常、合理、健康的社會現象嗎?對此,恐怕難以直截了當地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這是因為在課外作業問題背后,糾纏著諸多教學制度的弊端與教育認識上的誤區。

改變我們對作業的思維方式

時代變了,社會的訴求、學生的需求變了,學校的課外作業依然一成不變。課外作業的負面效應愈演愈烈,損害了中小學生的健康,降低了學生的學積極,這是當下我國中小學直面的嚴峻現實。但這不過是一種病征,其病根在于應試教育本身。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課外作業一味旨在求取高分,把學生牢牢捆綁在教科書的知識點上,無法給學生帶來內發動機,也是對學校教育本質的扭曲。因此,問題的癥結不在于課外作業存廢與否,而在于需要重新認識課外作業的質與功能,采取有效策略。

策略之一,旗幟鮮明地把應試教育納入撻伐對象。

一些人有意無意地混淆應試與應試教育的區別,甚至倡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存的格局,豈非咄咄怪事!我國教育界流行的口頭禪是“寫作業”,表明了其“作業”的概念極其狹窄——局限于紙筆式的機械訓練。研究表明,這種應試能力的訓練不僅是“非生產”的,而且給學生和教師帶來疲憊,剝奪了學生創造有效學經驗的自主,并徒然造成緊張的親子關系。事實上,一些學校教師每日布置作業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為高分。這種應試作業衍生出諸多問題:輕視放學之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及社團活動的價值,學生勉強應付作業,沒有探求其他學的主動。針對這些問題,轉換思路的關鍵在于,明確區分“必須做的作業”與“支撐學的練”,培養好慣與做好練題并不是一回事。

策略之二,改變我們對課外作業的思維方式。

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相輔相成,課外學一般采用課外作業的形式,它是培育兒童自主、自律的重要領域。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課外作業的概念,改造課外作業的系統,使之成為每一個學生發現學價值、伸展自己才智的新機遇。所謂作業不等于家庭作業,更不等于書面作業。我們應有怎樣的課外作業的概念呢?事實上,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已經給出了基本的答案,那就是把“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納入課外作業的范疇。學生是多元智力的存在,兒童在學中發展認知能力的同時,還需要發展社會情感能力。不能僅僅把學校視為學的場所,兒童在校外同伙伴一同游戲,形成多樣的人際關系,在多樣的場域自主地活動也同樣是重要的。兒童需要借助課堂的學和基于不同體驗的學,來養成自身的生存能力。這樣看來,課外作業絕不是課堂教學的延長或附庸,而是擁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作業不是“洪水猛獸”。優質的學校教學制度的特質是實現課內課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無縫學,從而讓每一個學生獲取最大的學機會。

尋求作業的轉型策略

課外作業的教育價值恰恰在于,助力每一個兒童盡可能發揮其優勢與特長。優質的作業設計需要凸顯三個重點。第一,著眼于興趣。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存在,各有其興趣愛好、優勢劣勢。優質的作業設計一定是基于學生的好奇心或者興趣愛好。第二,著眼于差異。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劃一地布置作業,本質上是反兒童、反教育的。第三,著眼于選擇。給予學生自主選擇項目、自由參與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不應當也不可能規定劃一的“起點”與“終點”。優質的課外作業一定有助于保障“達標”、催生“超標”。基于國家課程標準而又超越標準,促進學生豐富多彩的發展,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局面,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素質教育的境界。一言以蔽之,優質的課外作業一定是廣域的,亦即多元、多層而多樣的。我們需要基于上述的基本認識,尋求課外作業的轉型策略。

規范數字媒體的運用。

當今時代,學校和教師應當順應而不是抵制數字化的潮流。教師布置作業大多要求學生使用紙筆“寫作業”,這一規則本身并沒有反映技術的進步。學生生活在數字社會里,學校應當適應時代的變化,事實上,學生已經在接觸各式各樣的媒體,否定這一點,無異于無視現實。學校的責任是因勢利導,規定使用數字媒體的可能范圍,采用更多超越紙筆作業的方法,讓學生早早地適應數字化。

作業不應整齊劃一。

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目的,順應學生需求,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提升流暢的作業,旨在讓學生進行業已掌握的技能的練;螺旋型反思作業,這是學新概念與技能之際所必需的,旨在激活學者業已擁有的知識背景;應用型作業,旨在為不同情境下應用新學到的技能提供機會;拓展型作業,旨在深化、整合兩三門學科知識。教師應當提供難度適中的課題,以及適當的“腳手架”——諸如反饋的機會,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調整教學流程,讓學生明確短期課題與長期課題,等等。

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教育者的工作就是使學變得有趣,好奇心應當貫穿于所有活動之中。第一,可采取“協同學”的方式刺激好奇心,讓學生從既知的知識出發,同課堂教學中提供的信息鏈接起來,使學生聚焦關鍵問題參與教學。第二,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課題研究,這樣學的責任會從教師自然地轉移到學生身上。第三,讓學生在收集信息之際分享各自的發現,把分散的信息鏈接成整體,感受到自己是“學共同體”的一員。第四,通過單元教學,讓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動。

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作業內容與方法。

學生的經驗與優勢不一樣,需求也是多樣的,不宜千篇一律地對待。這里需要破解的難題是:第一,以為“放任學生選擇是不行的”。只要學生擁有好奇心,探究喜歡的事物,彼此間形成良好的關系,有意義的學自然會水到渠成。第二,以為“教師的工作就是控制學,學生順從是必要的”。教師的工作不是控制學,而在于形成深度學的環境,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差異,形成良好的學環境。作為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是革新者,讓他們憑借自身的力量成長,而不是唯命是從。

健全課外作業的環境

新時代的學校教育不能單純地滿足于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還必須讓學生養成應對未來社會變化的核心素養,重視保障兒童的學環境。

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作者。

在一些家長看來,從課堂到作業,只需死記標準答案,考試滿分,就足夠了。這些家長對學和作業目的的見解落后于時代。學校面臨的一個挑戰課題是,不宜一味地遷就家長的不合理訴求,要針對家長認識上的偏差與種種疑慮說明教育變革的必要,轉變家長對學的看法,構筑家校合作的關系。

優化弱勢群體兒童的作業環境。

某些地方與學校簡單地取消課外作業,這種做法不利于處于弱勢家庭的兒童,有礙教育公。在家庭與學力的關系上不僅要關注家庭收入,家長的社會關系和家庭教育環境也會對兒童學力的形成影響深遠。這就意味著,教師要以新的視點,創造新型師生關系,求得課外作業的轉型。視點之一,讓每個學生確立“成長的心態”。教師不宜一味地夸贊學生的“能力”,因為這樣做無異于否定“努力”,教師作出的反饋應當有助于激勵學生提升自信。視點之二,明晰學責任的承擔。單純地布置作業并不能達成這些目標,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自主學的技能,如制訂學計劃、進行時間管理、養成良好的學慣。視點之三,構筑師生之間的信賴關系,真誠地面對每一個學生的行為,比話語更有說服力。

讓成長過程可視化。

是借助內發動機作用而產生的,學校需要把學生成長的過程可視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自己記錄、自己評價。

探討“課外作業”問題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改造我們的教育思想。大凡“治標不治本”的教育舉措不會帶來真實而持久的效果,唯一的出路就是變革——重新定義課外作業,熱忱地為每個學生開拓更廣闊、更自由的學天地。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