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本周,一則69歲獨居老太杠桿炒股爆倉倒欠中信建投逾千萬債務的裁判文書在市場引發強烈關注。
據判決書顯示,廣州一69歲的獨居老太加杠桿炒股,中信建投證券授信6600萬元的兩融額度,后老人未按要求補倉,賬戶被中信建投強平。強平之后,老人還欠中信建投證券逾1000萬元。當前,圍繞欠款的追繳問題,這位老人已經與中信建投打了多次官司。
其中,2019年5月,北京仲裁委員會一審裁決顯示,老人需向中信建投償還融資本金1026.4萬元和逾期利息35萬元。隨后,中信建投申請強制執行未果。2021年12月,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維持原判。
針對網友質疑的中信建投兩融業務是否合規等疑問,昨日夜間,中信建投緊急回應稱,中信建投于2017年3月與有關媒體報道提及的蘇某甫(以下簡稱“該客戶”)開展融資融券業務,公司嚴格按照融資融券業務相關監管規則對其進行了盡職調查,該客戶交易經驗、交易資產、誠信狀況、風險評估結果等均符合融資融券準入條件。
該客戶信用賬戶于2018年2月跌破合同約定追保線且未能及時補充擔保物,經強制平倉后未能抵償全部債權。為保障公司資產安全,維護股東權益,公司依法向相關司法機關主張債權,本案現處于執行過程中。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隨著證券市場日益活躍,以兩融業務為代表的券商信用業務也逐漸升溫。據Chioce數據顯示,自2021年7月中旬以來,A股兩融余額一直保持在1.8萬億元以上。而進入2022年以來,A股每日兩融交易額更是保持在700億元以上,占A股成交額比例始終維持在7%之上。
不過,在2020年之前,因券商違規開展兩融以及股權質押等信用業務,由此所引發的風險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統計資料顯示,從2019年至2021年三季度,僅上市券商便計提了高達546億元信用減值準備。多家券商都曾因上述業務而引發經濟糾紛,且多為股民無法償還融資炒股后的巨大虧損,由此也導致券商大幅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嚴重侵蝕了券商的凈利潤。
其中,2019年到2020年成為券商信用減值計提高峰期,兩年合計計提505億元,而隨著前期風險的大幅出清,券商此前積累的歷史遺留問題才算基本清理完畢,至2021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的信用減值損失累計數下降至41.15億元。
為更好加強券商兩融業務風險管理,近日,在中證協融資融券業務委員會召開了券商兩融業務風險管理專題討論會上,并于日前向券商行業內部下發了《融資融券風險管理及信用減值計量建議》中指出,建議一方面強化交易的動態管控,細化持倉集中度及波動率監測;另一方面需不斷完善客戶征信授信、維持擔保品結構合理,切實防范違約風險尤其是大額損失發生。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