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滾動 >
馬頭峰傳承巖茶四百年
2022-05-05 15:52:13   來源:壹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山海經》。在福建的西北角,坐落著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

QQ圖片20220505134334.png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山水,兼收并蓄,儒釋道三教文化在此共生。武夷茶道正是植根于儒、、道三教文化沃土之中,吸收融會了三教的思想精華。儒家的以茶養心,道家的以茶養身,釋家的以茶養,都與武夷巖茶“蘊和寓靜”的稟相通。因此武夷最早的茶廠常設立于道觀或寺廟,馬頭峰茶廠便是代表。

QQ圖片20220505134311.png

讓我們用一盞茶的工夫,回溯馬頭峰的“四百年”。

武夷山素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聞名經久,馬頭峰茶廠最早創立于武夷三十六名峰之一馬頭峰( 因形似馬頭而得名,一共有五個小山峰,象五匹奔馳的駿馬,又叫“五馬奔槽”。),因設廠于馬頭峰,純樸的先人便取名為馬頭茶廠,茶廠位于馬頭峰凝云道院內,據《武夷山志》記載凝云道院原稱“凝云庵”,明隆慶初(始創于公元1567年)由道教真人張德恩興建,清代改為凝云道院,內有凝云閣、息機窩、嗚球亭、涌翠、蓮池、橘隱石、馬頭茶廠等,占地十畝。

道家追求“清靜無為”,認為“茶乃草木之仙骨,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同時道教認為茶清心怡神,正如七碗茶詩“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正適合修行,因此,飲茶也是對更高生活境界的追求。

QQ圖片20220505134250.png

至今馬頭茶廠舊址石壁上仍依稀可見“一徑桃花饒竹林,石樓高結萬山陰,人間自有桃源路,不用漁郎別處尋”的摩崖石刻,為明隆慶辛未(公元1571年)進士吳中立(著有《易銓》、《學庸大旨》、《道德經注》等)隱居于武夷山馬頭峰,結廬“養恬庵”時所刻。根據史書的記載,“有茂林修竹掩映左右,桃杏梅桂次第迭開。又從巖巔引飛泉注蓮池,曲水流斛以娛客,馬頭巖茶以待客。景物佳勝,馬頭峰被人稱為小蓬萊”。

QQ圖片20220505134232.png

據我國著名茶學家林馥泉教授民國三十二年編撰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該書堪稱武夷茶的第一部專著,也是公認質量最高的一本武夷茶生產制造專著)一書中記載,當年武夷在山能聞其名者之茶廠,計有五十五廠,其中便有馬頭、天心、瑞泉等茶廠,馬頭茶廠年產茶510斤,記述著馬頭峰茶廠過往的輝煌。《武夷山志》于1941年5月的調查中同樣也記載著“馬頭峰”商號。當年馬頭峰茶廠制茶工藝技近道乎,巖茶品質上乘,秉持“好山場、好工藝、好價格”,以茶結緣,廣譽華夏。

1999年,武夷山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時,村民外遷,馬頭峰茶廠亦隨之外遷。時至今日,馬頭峰茶廠舊址依舊存有遺址,茶廠前巖石上尋得“高崗獨立”四字石刻依舊清晰可辨,述說著馬頭峰茶廠厚重悠遠的歷史與“巖韻”風骨的巖茶。

QQ圖片20220505134213.png

世遺搬遷后,馬頭峰一直堅持傳統制茶,勇擔重擔,根據馬頭峰茶廠四百年制茶技藝起草制定了武夷巖茶(肉桂、水仙、大紅袍)制作技藝標準,其馬頭峰肉桂制作技藝標準更是成就了今日為世所貴的“馬肉”。

QQ圖片20220505134155.png

2017新時代馬頭峰,啟動品牌之路。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馬頭峰在經歷歲月洗禮之后歷久彌新,依舊充滿生命力與影響力。

馬頭峰迄今在巖茶領域走過了400多個年頭,不忘粗心,方得始終。為傳承馬頭技藝,弘揚馬頭精神,規矩武夷巖茶。2017年,馬頭峰啟動品牌之路,注冊“馬頭峰”商標,改制成立“武夷山市馬頭峰茶業有限公司”,致力發展為集武夷巖茶生態種植、加工精制、品牌營銷、文化研究為一體的標桿型企業,秉持“好山場、好工藝、好價格”初心使命,從山而來,從心而至。

傳承一個四百年的老茶號責任遠重于年輕的品牌。在馬頭峰400年的傳承接力賽中,馬頭峰人秉持初心使命,同時肩負行業使命——規矩武夷茶。

馬頭峰敬邀與您同行,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歲月中體悟武夷巖韻之美。

一段歷史

一片山場

一個初心

一個企業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馬頭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