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燈塔,指引人生前進的方向。
北京德恒(西咸新區)律師事務所主任閆玉新律師少年時的志向,是做一名記者或者律師,獨立自由,兼可替人伸張正義。畢業后到律所面試,有人問他對未來有何規劃。他回答說,很簡單:先做個能自食其力的律師,再開家律所,待時機成熟后可能的話再到律協任個職。轉眼20多年過去,他的這些夢想如今都已一一照進現實。
不僅如此,事實上,其以夢為馬的法律人生,后來遠比他最初規劃的“事業路線圖”鋪陳得更寬、更遠。
日前,陜西省第三屆“十大法治人物”榜單公布,閆玉新入選。
做律師,無悔的選擇
閆玉新從小心思活泛,不愿受約束,總是愿意嘗試新事物。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TVB律政劇在內地盛行。劇中,身披律師袍、頭頂假發的“大狀”們能言善辯、正義凜然的形象,令少年閆玉新對律師這一職業心生向往。后來填報高考志愿,他選擇了新聞和法律兩個專業,最終被西安財經學院法律系錄取,也是從那時他確立了人生目標。
1997年大學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律師行業,圓了自己的律師夢。
“律師,維護生命和自由。在當時的我看來,它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令人向往。”閆玉新說。畢業后,他的大學同學中,進法院、檢察院和其他政府機關工作的都有。但在他心里,做律師更自由,更能張揚個性,也更適合自己。
“我是非常堅定地走上律師這條路的。”他說,“我應該也是我們班里唯一的一個從入學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做律師,并且始終如一的人。”
律師執業初期,閆玉新也經歷過一些挫折。
入行后,他先是“孔雀東南飛”,到深圳做了3年實習律師。由于是非深圳戶籍,加上是在外地考取的律師資格,受當地政策限制,他始終未能拿到執業證。2000年,他返回西安,加入陜西永嘉信律師事務所,又做了2年的實習律師,才開始正式執業。
“5年的實習生活,彷徨、沮喪的情緒多少會經歷一些。”閆玉新說。但是,他從未想過動搖。“我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能夠從事一份自己喜歡并且擅長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人需要“仰望星空”,更應該“腳踏實地”。
與法律結緣的20多年里,閆玉新從未“馳于空想”,而是一路上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在專業領域持續深耕,最終憑借著出色表現和社會貢獻,收獲了“全國優秀律師”、“陜西省五四青年獎章”、“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的肯定。
一段創業佳話
1997年,大學畢業時,閆玉新和同宿舍的幾個同學“酒后吹牛”,約定10年后要攜手開創一番事業。
“當年,我們宿舍一共8個人,后來有6人做了律師,在班里人數是最多的。畢業后,大家星散在西安的四五家律所中,互相牽掛,卻各自忙碌。”閆玉新說。
2007年,為紀念大學畢業十周年,這群人重又聚到了一起。其間,有人忽然提起了10年前的這個約定,并表示,現在大家均已在律師界打拼多年,多少都有了一些積累,該是兌現約定的時候了。
“也是時機合適,大家一拍即合。”閆玉新說。隨即他們便開始了新所的籌備工作。閆玉新也由此踏上了自己第二個人生目標的追夢之旅——按自己的意愿開一家律所。
時不我待。當年陜西睿誠律師事務所即宣告成立。
律所的初創班底,正是閆玉新和大學同宿舍的其他5人,加上其原來律所的幾位摯友,現在陜西稼軒律師事務所的主任盧剛和還在海普睿誠的高浩波律師。
“睿誠剛創建時,核心成員都只有三十二三歲,年紀最長的也不過36歲,而且,由于大多都是曾經上下鋪的兄弟,不可能搞一言堂,因此,整個律所上下都彌漫著民主、自由、平等的青春氣息。”閆玉新說,“我們凡事都商量著辦,遇到分歧就舉手表決,一旦形成決議,允許你持保留意見,但決議必須嚴格執行。”
“創建睿誠,就是一群年輕人去追逐自己的事業夢想。”他說。
正如魯迅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
睿誠的這股“青春風暴”,在律所創建后,迸發出了強大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2012年,即建所5年后,睿誠的規模在陜西境內即已躋身前五之列。
事業取得一定成績后,閆玉新攜同律所在自己的母校設立了“睿誠律師獎學金”。由此,他們同學6人攜手創業的故事,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漸漸地在校內傳為了一段佳話。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看《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時,心情與一般觀眾是不太一樣的。”閆玉新說,“我們的創業故事雖不及新東方三劍客那樣轟轟烈烈,卻也有著相似的軌跡。同樣青春飛揚,同樣讓人懷念。”
一艘“西北律所航母”的誕生
睿誠創立后,閆玉新隨即鎖定了下一個事業目標:在規模化發展上尋求突破。
當年,北京的大所已開始到各省“跑馬圈地”,積極籌建分所,上海、廣州的律所也陸續走上了規模化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而陜西境內,連一家符合當時標準的規模化大所都難覓蹤跡。放眼全國,陜西的差距已是顯而易見。
規模化,是律所實施專業化發展,推進規范化和品牌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改變陜西律師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局面,必須通過強強聯合,走規模化的道路。”閆玉新說。基于這一認識,他內心非常渴望能在陜西打造一家本土化的綜合性規模大所。“我堅信,我們陜西的律師業不會永遠停留在五六十條槍、一兩千萬元的收入上,止步不前,終究會有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挺身而出,沖破這一藩籬。既然如此,這個人為什么就不能是我呢。”
想易做難。但機會總是留給有心的人、有準備的人。
2012年,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睿誠已在陜西境內強勢崛起。這時,有著同樣想法的陜西海普律師事務所遞來了“橄欖枝”。
“海普的趙黎明主任找到我,希望我們彼此放下門戶之見,聯手打造一家西北律所中的‘航母’,打造一個全國知名品牌。”閆玉新回憶。
“確定合作意向后,我們走訪了國內多家知名律所,調研、取經。”他說。律所合并,從來就是一條“看起來很美,走起來很難”的路。尤其是,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陜西人的思想相對保守,合并的進程將更為艱難。“盡管如此,我們始終堅信,陜西需要這樣的一家規模大所。”
業內一些同行也鼓勵他們堅定地走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泰和泰律師事務所的首席合伙人程守太律師就認為,長期以來,陜西律師業之所以發展相對緩慢,原因之一正是缺少“頭馬”的引領。一旦“頭馬”出現,不僅它自己將在陜西法律服務市場中贏得大片“優質草原”,整個馬群也都會迎來“提速發展”。
如今,回望這段歷程,閆玉新表示,“我們真的是帶著誠意和使命感,彼此都發揚了犧牲精神,最終促成了律所的合并。”
2014年10月1日,陜西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正式開業。
它的成立,一舉改寫了陜西法律服務市場長期只有中小型律所這一單一主體類型的格局,被媒體譽為“破冰”之舉。律所規模化后帶來的市場和口碑效應,更是立竿見影。合并后,海普睿誠第一個財年盈利5400萬,第三年創收即實現了破億。由此,也在陜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2015-2018年,陜西地方律所合并重組迎來一個重要時期,誕生了一批地方大所。
“它證明,我們當初選擇的這條路是對的。”閆玉新說。
探尋地方律所的破局發展之路
就對規模化的探索而言,海普睿誠的成立幫助閆玉新實現了第一階段的目標,即打造一家區域內最大規模的律所;他第二階段的目標,是讓律所沖破區域限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律所的業務和市場半徑,決定了它服務客戶的數量和業務收入值。從實踐來看,無論在區域內的業績多么耀眼,地方律所都很難突破所在省市的范圍。想要將羽翼延展到周邊省份都不很容易,更遑論進入北上廣深。”閆玉新說。
2016年12月,經過8個月的籌備,海普睿誠北京分所正式啟航。憑借總所此前的積累,分所起步相對平穩。不過,閆玉新期望它能有更高、更快的發展。
這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2018年和2019年,他們一行人遠赴歐美游學,先后拜訪、考察了多家全球知名律所,兩相對照,他們發現自己律所在規模化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這些全球知名的律師事務所無一不擁有全球布局。它們所走的路是:客戶走到哪路,自己的分所就開到哪里。”閆玉新說。回國后,他們幾個老伙計就下定決心,再往前努努力。
“我們開始探尋適合自己的地方律所破局發展之路。”他說。
實踐證明,完全依靠自建體系推動律所的破局發展,對閆玉新他們而言,還是有些勉為其難。
“后來,我們想明白了,鳥隨鸞鳳飛騰遠,地方所真要走出局限,揚帆出海,也不必非要自己造船修港。”經過一番摸索,閆玉新他們決定,尋找一家已擁有成熟全球網絡布局,且與自己團隊文化理念相同、發展思路一致的律所,直接加盟,通過借力實現團隊規模化的跨越式發展。
他們先后走訪了金杜、中倫等國內多家頭部律所,最終,決定牽手德恒。
至于選擇德恒的原因,閆玉新解釋說:首先,德恒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律師事務所之一,擁有遍布中國和世界160多個主要城市的全球服務網絡,其設立的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的數量更是超過了分所的數量。其次,德恒的領導層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重視黨建引領,堅持律所的發展應將服務于國家戰略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商業利益。再者,德恒決定將律所第一個區域總部——西北總部設在西安。多重因素疊加,使他們相信,與德恒攜手探尋地方律所的破局發展之路,值得一試。
2019年11月,德恒(西咸新區)律師事務所成立。
“這是我的又一次創業。”閆玉新說。
他坦言,再次跳出舒適區,接受新挑戰,自己也有過猶豫,“畢竟,海普睿誠已成為西北第一,如今重新跳出來,能否很好地融入德恒的體系,并重新打造一家具備全球視野、在西北地區名列前茅的新所,前景猶未可知。”但是,仔細斟酌后,他還是決定再接受一次挑戰。他骨子里還是一個勇于冒險、敢于嘗試、愿意去擁抱變化的人。
主動求變,但初心不變
20余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進入職場以來,閆玉新一路都在主動求變,但他也有一些始終不變的堅守。
一是他的真誠和執著。
剛入行做實習律師的時候,閆玉新接手過這樣一起案件。
那天趕上周末,他獨自在律所值班。兩位女士前來咨詢,其中一女子的丈夫因為拖欠別人600多萬元的貨款,被人綁到了外地,對方打來電話,要求其家人還錢,電話中還傳來了毆打的聲音。
“了解完情況,我建議兩位女士,如果有錢,先不論是非對錯,先把人弄回來要緊。”閆玉新說。對方表示,手頭只有30萬。他隨即建議他們報警。
當時,由于自己尚未獨立執業,雖然給了人建議,但其實閆玉新的內心也很忐忑,沒把握,因此,他又建議兩位女士到其他大所再找幾位有經驗的律師咨詢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過了差不多一個星期,兩位女士又找了回來,并且決定將案件交由閆玉新所在律所代理,讓他一起參加。“后來得知,對方看重的并非我的專業能力,而是我的待人真誠,以及同理心。”閆玉新說。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可以說影響了他的整個律師生涯。
報警后不久,當事人被釋放,但隨即又被控詐騙罪,遭到了警方的拘禁。“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是,就這一案件而言,它屬于經濟糾紛,并非詐騙。”閆玉新說。隨即他和團隊奔赴當地。因為遭遇地方保護,過程十分艱難。
“當事人被拘禁11個月,我們先后11次奔赴當地,其間,還寫了大量信件,向當地人大、政協、檢察院等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壓力再大,我們也從未想過妥協。”閆玉新說。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不懈努力,這位當事人最終成功獲釋。
一葉知秋。
這只是閆玉新經手的眾多案件中的一例,卻足以看出他的工作風格。閆玉新認為,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心,做律師,更需要極強的抗壓能力,以及堅韌、執著的精神,因為你的肩上扛著的是別人的人生。
二是對學習的熱情。
“律師執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閆玉新看來,保持終身學習是成為一名合格律師的必由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閆玉新坦言,自己最初萌生進修的想法,并非因為崇高的理想,只是因為工作需要。
“為了提升專業知識,結識更多的企業家,擴大人脈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學讀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最后的收獲遠遠大于預期。在我們這個班里,學生分別來自40余家上市公司,有6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我的同班同學。與這么多優秀企業家交流,為我開啟了另外一扇審視這個世界的窗口,也讓我能以經濟學、社會學、商學的視角來審視我們傳統的法律服務行業。”他說。
在此之后,閆玉新又擔任了陜西省律師協會政府(企業)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省政府行政復議專家委員會委員等一些社會職務,為了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他又到中國政法大學深造了憲法與行政法博士課程,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了傳媒與公共管理課程。
此外,他還參加了企業改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破產法》、《物權法》等一系列的專業培訓,逐漸成為了陜西公司金融領域的專家型律師。
如今,對閆玉新而言,讀書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已成為其一種內在的自我需求。現在他每天5:30起床,8:00出門,其間有充裕的時間閱讀一些儒家經典。“我經常陪孩子晨讀”,閆玉新說,“在我看來,這世界上唯一不會虧損、只會增值的投資,應該就是學習了”。
“法律是解決問題的利器,一個好律師,應該具備豐富的社會學知識和廣闊的社會閱歷。”他說。
三是對公益慈善的熱心付出,尤其是對青少年的關注。
“剛入行時,我所在的律所就形成了一個傳統,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創收用于設立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子。”閆玉新說。從那時起,公益已經走進了他的內心。
這些年,他常年為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捐款。汶川和玉樹地震發生后,他們所的捐款數額在全省律師事務所中位居前列。另外,除了在母校設立“睿誠律師獎學金”,他還在陜西律師界率先倡議設立律師基金,為陜西省律協的扶助基金捐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身為陜西省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長的閆玉新,這些年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權益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以2021年為例,4月,他積極支持并參與了全國首檔“全媒體青少年模擬法庭欄目”——《紅領巾法學院》的制作和播出。同年6月,與陜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設立全國首個“預防青少年犯罪專項公益資金”。8月,擔任總法律顧問參與全國首部預防青少年犯罪舞臺劇“五月向陽六月花”的創作。一次性向基金捐款30萬元。此外,還連續三年參與編寫《紅領巾法學院案例腳本》,供全省中小學模擬法庭所用。
“粗略算下來,單就捐款一項,應該就有幾百萬元了吧。”閆玉新說。
在律所,他也是積極嘗試著推動了黨建與公益的結合,既能使黨建工作有具體抓手,能夠落地,也為公益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為了給青年律師“傳道受業解惑”,近年已很少直接接觸青年律師的閆玉新又于近期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辟了一個直播節目,叫“有閆在先”,主談職業規劃、談判技巧、庭辯風采等實戰技能。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談不上新穎,但是一直在做。”閆玉新說。
追夢人,仍然在路上
在閆玉新眼里,律師和醫生一樣,首先是個技術工種,因此,專業是基礎;但是,技術再好,不把生命健康當回事兒,那也不行,所以,敬業也是必須的。
一路風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回望20多年的律師生涯,閆玉新認為自己很幸運。他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畢業,正趕上中國律師業伴隨著制度變革和經濟增長邁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這給了他盡情追尋人生理想的機會。律師行業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給了他持續創新、不斷突破,實踐自己職業理想的寬松環境。
“不是在這樣的時代,我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他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20余載奮楫揚帆,閆玉新的律師夢、創業夢都已早早照進現實,早年立志到律協任個職的夢想也已經實現。這些年,他擔任了陜西省律師協會政府(企業)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省律師協會青年律師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省律師協會公司金融證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不僅如此,他還曾為陜西境內多部地方性法規的出臺提出過合理化建議。
“這些成績,并非我個人努力的結果。”閆玉新說。
不過,有一項成績是令他自己也感到驕傲的,那就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法律服務創新產業園的誕生。
“我們律所進駐西咸新區時,這里還沒有大的法律服務機構。”閆玉新說。后來,他向當地有關部門建議:把法律作為西咸新區的一個核心產業來看待和布局,將這里打造成我國西部地區的“法律服務高地”。
“法治政府建設、營商環境打造都需要抓手。”閆玉新說。他建議,在西咸新區專門辟出一處地方,不做任何其他業態布置,只吸引最優秀的法律服務機構入駐,包括高端律所、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仲裁評估、法律援助中心以及與法律業態相關的科技類、金融類等公司,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建議提出后,很快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20年10月16日,陜西省西咸新區(自貿區)法律服務創新產業園,在西咸新區正式開園。
按照規劃,該園區將通過發揮平臺優勢和創新集聚作用,形成法律服務產業鏈聯盟,促進法律服務機構之間合作交流,致力于打造陜西省和西部乃至全國法律服務“最佳生態圈”。
“自我們入駐以來,目前陜西5個規模最大的律所都在這兒開了分所。”閆玉新微笑著說道。
“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這是出現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閆玉新是1974年1月生人,今年48歲,正值盛年。但對未來,他已有新的期待。“我希望55歲以后可以入學校教書,以培養學生為主、做律師為輔;65歲以后,完全放棄律師工作,周游世界。當然,會不會做一輩子律師,也未可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相信,即使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律所,我們的律所也一定會變得更好。同時也希望,中國的律師事業和中國的法治事業,未來都會越來越好。”
“法治,不能停下腳步,還要繼續前行。”閆玉新說。同樣的,他的追夢之旅,也沒有停下腳步,并且他樂在其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