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宜興市陳曼生紫砂藝術館館長陳光德
江蘇宜興,素來以紫砂藝術聞名中外。“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紫砂美器配香茗,好似春風拂面,不僅讓人心曠神怡,而且彰顯了主人的品味,對健康養生也是大有裨益。說起紫砂藝術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及清代才子陳曼生,他能書善畫,為“西泠八家”之一,經典的“曼生十八式”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名言,開創了文人壺的黃金時代,使紫砂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升華。
陳光德,中華紫砂文化優秀傳承人、紫砂技藝傳統手工藝大師、非遺紫砂技藝高級傳承師、國家人才網專業人才庫成員、宜興市陳曼生紫砂藝術館館長、ICAD國際商業陶藝美術設計師、宜興市紫砂收藏鑒賞專委會理事、宜興市碧城紫砂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陶藝專委會會員。穿越歷史的煙云,經過歲月的洗禮,按族譜陳曼生與陳光德同出一族,仿佛宿命般的呢喃,如今,宜興市陳曼生紫砂藝術館館長陳光德傳承了祖先陳曼生的文人壺藝,以傳統藝術為基礎,后又進入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以現代美學為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以特有的紫砂語言和表現手法將文化內涵和藝術創作融為一體,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采訪中,陳光德出口成章,字字珠璣,謙和有度,言談間溫潤如玉,蔚然成風,而走近陳光德,你會發現其人品亦如一把上等的紫砂壺,不懼火煉,肚中有“料”,心胸豁達,修的智慧如壺中茗茶,沉時坦然,浮起淡然,以簡單豁達的態度笑看人間煙火,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他是位半路出道的俠客,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中華紫砂文化優秀傳承人”,陳光德的人生可謂絢麗多姿,精彩紛呈,而他豐富又傳奇的一生還要從頭說起。
銳意進取擔重任,治企有方做棟梁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陳光德出生于1963年,和大多數的“六零后”一樣,屬于吃著山芋干,穿著紅黃綠,在百廢待興的時代中長大的一代。國家義務、社會責任和踏實保守的思想深深地烙在了這代人的腦海中,這種青春期形成的主流價值觀,趕上了經濟變革的大時代,面對時代的不斷變遷,陳光德激流勇進,用奮斗奏出了夢想的旋律。
1963年11月1日陳光德出生在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蛟龍躍大海,雄鷹搏蒼穹。”一身戎裝保家衛國是陳光德的青春夢想。1980年10月陳光德高中畢業參軍入伍,在海軍東海艦隊服兵役,剛強堅毅的性格,加上百分百的努力,很快,他便嶄露頭角,成為戰友中的佼佼者,在同一年入伍的戰友中第一批入了黨,4年的兵役期滿后,他即將退伍,考慮到他的過硬本領和工作能力以及新老戰友的傳幫帶,部隊首長找陳光德談話,讓他多留一年,雖然他是城鎮定量戶口,退伍后國家要安排工作,他也想盡快回到地方和親人團聚,但他表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堅決服從,并盡心盡責做好各項工作。1986年3月,退伍后的陳光德被分配到國營射陽油脂化學廠,作為生產一線的普通工人,上起了“三班制”,由于他被部隊多留了一年,而和他同一年入伍的戰友,回來后都被安排到非常好的單位,他心里也曾失落過,但是,不管工作、生活、環境怎么改變,陳光德在部隊養成對黨的忠誠、果斷的執行力和自律性都不曾消失。陳光德常說,“部隊是個大熔爐能夠鍛煉人,當兵的經歷讓我的性格更有韌性”帶著這種韌性,陳光德在全新的環境,全新的開始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成為行家里手,到不是非要做出宏偉的事跡,而是多年的軍旅生涯,加之他骨子里的剛強促使他一旦明確方向,就一定要積極進取,做到最好最強。1986年6月剛進入工廠才三個月的陳光德,就被選送參加鹽城市首屆油脂中級培訓班學習,在經驗資歷高于自己多少倍的全市51名優秀管理者中,脫穎而出,各門功課成績優異,被鹽城市糧食局評為“優秀學員”,第一次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喜悅。1987年5月,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陳光德升任生產管理員一職,在工作中他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在自我提升方面也亦步亦趨,將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學習,1989年參加全國成人高考,并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師范大學錄取,1992年6月順利畢業,并被學校評為“優秀學員”。無論身處何地,是金子總會發光。堅韌剛毅,勤奮上進,謙遜溫潤,敢闖敢拼是所有人對陳光德的評價。由于陳光德出色的領導能力和令人信服的工作實績,得到了廠領導的欣賞和工友們的認可,向上級主管部門推薦,后經組織考察破格提升,1990年8月,陳光德被調任至國營射陽洋馬油脂加工廠擔任要職,成為眾人學習的榜樣,臨行前陳光德的一位好友(老山前線一等功臣),專門贈送一支鋼筆,并在鋼筆上鐫刻“天下誰人不識君”以作紀念,歷經31年陳光德一直保存完好,用于激勵自己,珍惜友情。在國營射陽洋馬油脂加工廠先后擔任生產廠長、廠長兼黨支部書記,在此期間,企業管理井然有序,出色完成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工作任務,陳光德的能力再次得到肯定,并于1996年調任國家中型企業鹽城豐明食品總廠,擔任廠長兼黨支部書記。27歲的陳光德憑著敢想敢干的勇氣、敢破敢立的銳氣、敢打敢拼的膽氣,在12年的國企領導崗位上,身先士卒、運籌帷幄。他內抓管理外塑形象,科學規劃、任務分解、層層落實、細化考核。
1993年經鹽城市職稱改革領導辦公室審核批準為經濟師(國家中級職稱)。1994年,陳光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在廠區范圍內禁煙成功,成為在全縣糧工企業中唯一實現無煙工廠的企業,確保了油脂加工過程中的生產安全。他管理的企業在射陽縣計經委和主管部門組織的全縣糧工企業11次企業管理現場考核中,奪得9次第一名,2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為了樹立品牌,他聯合射陽電視臺成功的舉辦了射陽縣“豐明杯”卡拉OK電視大獎賽,并且創辦了豐明歌臺電視欄目,在射陽縣城最繁華地段都能夠看到豐明食品的燈箱廣告和清一色穿著印有豐明標識文化衫戴著太陽帽的銷售人員,以及貼有豐明商標的冰箱、冰柜、太陽傘,他曾經多次組織實施由10多輛冷藏車,100多人的營銷隊伍,在鹽城市所屬各縣、市區范圍內開展“豐明牌”冷飲大促銷活動,射陽電視臺和新聞媒體記者全程跟蹤報道,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豐明食品、食全食美、豐明冷飲、冷無可忍”的廣告語家喻戶曉,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他的帶領下不論是國營射陽洋馬油脂加工廠還是鹽城豐明食品總廠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由于工作努力成績突出,1997年陳光德被鹽城市人事局批準為國家干部,并多次被鹽城市計經委、射陽縣委、縣政府、縣總工會以及上級主管部門授予優秀企業管理者、先進企業管理者、企業管理先進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著名歌手劉歡的這首《從頭再來》唱出了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中,下崗員工勇敢面對人生挑戰,開拓創新,從頭再來,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堅強精神。2002年正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有體制轉型的階段,隨著國企體制改革的推進,鹽城豐明食品總廠的改革也勢在必行,已是老黨員的陳光德幾經思考,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沒有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調整心態重新擇業。2002年8月陳光德成立了射陽縣金利德米業有限公司,成為射陽縣糧食加工行業中的骨干企業,所生產的“特等晚粳米”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放心米”稱號,陳光德還經常代表射陽縣人民政府和射陽縣大米協會在全國各地“射陽大米”的推廣宣傳,被射陽縣大米行業協會評為“優秀協會工作者”,企業被授予“優秀會員單位”等榮譽稱號。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射陽大米”不僅是全國首家以全國地理標志名稱命名的大米集體商標,還是“中國名牌產品”、“上海市優質暢銷品牌”,在全國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估值41.3億元,列全國百強第九,江蘇首位。然而,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事業也會高低起伏,由于那幾年糧食行情高漲,市場競爭激烈,原料搶購盛行,如果嚴格按照國家收儲標準收購,原料很難組織,一旦錯過原料收購季節,下年無法生產,陳光德也迫不得已參與了糧食收購大戰,因此,收購質量難以保證,收來的糧食水分大、雜質高,來年春天氣溫回升,加之倉儲設施不全,存儲條件簡陋,大量的糧食發熱霉變,損失慘重,由于糧食加工屬于本大利小的行業,糧食作為利潤低的快銷產品,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虧損,就這樣,陳光德在這次國企轉民企的探索中遭遇了“滑鐵盧”,虧損高達500多萬元,由此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由沙子到珍珠的蛻變,需要一個不斷努力的靈魂,還要甘于在成珍珠前的平凡,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等待、要付出別人不能付出的汗水和淚水,還要讓靈魂不斷的洗禮……只有如此,才能完成一粒沙的蛻變,以光華灼灼的光芒閃爍于人間。
2006年老同學葛軍因事業更大發展,需要組建“陶人葛”團隊,聽說陳光德的情況后,邀請其來擔任陶人葛公司總經理。正所謂“藝人相輕”,當陳光德風塵仆仆地趕到宜興時,卻發現公司的老師傅們并不真正服氣自己這個“空降兵”,面對周圍的質疑和不信任,陳光德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對得起老同學的信任,開始積極學習紫砂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能力本來就強的陳光德不敢浪費每一秒鐘的時間,深入的學習換來的是深沉的熱愛,從不懂到懂,從外行到內行,簡單的11個字,卻是多少個日夜的鍥而不舍與持之以恒,他干中學,學中干,在較短的時間內,已經能夠熟練掌握紫砂產品的創意設計、制作制壺、裝飾陶刻等全流程工作。并針對紫砂產品制作的特殊性和工藝的復雜性,他運用多年來的管理經驗,制定從加工任務的下達、中途的跟蹤管理、質量的檢查處置、產品的包裝驗收,各工序的上下銜接,都制定了明晰的崗位職責和流程圖,層層落實、道道把關,使得產品的質量和成品率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制作成本大大降低。2008年5月,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兩個多月,公司接到《中華紫砂壺》項目大定單,該項目要求根據奧運會火炬傳遞到的全國113個城市的人文及地域特征,同時將國內著名的113位書法家的作品展示在紫砂壺上,還要將奧運五環色巧妙配對紫砂五色土,繼而創作出壺型和泥色各不相同的113把壺。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壓力大,陳光德勇于接受挑戰,毅然接受這一艱巨而又光榮的創作任務,在他精心組織、統籌協調、明確分工、科學安排下,創作團隊和各部門密切配合,相互協作,掛圖作戰,不分晝夜,加班加點緊張有序的開展各項工作,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加工任務,2008年8月8日《中華紫砂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如期展出,受到了時任中國奧組委名譽主席何振梁先生及有關領導、中外嘉賓和首都市民的高度評價,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鍛煉了自己,也為陶人葛公司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貢獻。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用行動和結果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從團隊成員之前的不認可,工作上的不配合,到最終心悅誠服接受管理,受到團隊認可和支持的陳光德,再上層樓的決心不斷被激發,心中也燃起了振興陳氏紫砂事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決心。有志者,事竟成,向來都懷有凌云壯志的陳光德,盡管為“陶人葛”公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卻常常會心生“功業未建,髀肉復生”的感嘆。極重承諾的他一直都忘不了之前欠下的巨額債務,在反復思考后,2008年9月已經是45歲的他決定下海重新創業,一再告誡自己,無論成功與否,都不負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人生不留遺憾。為此,他注冊的商標“碧城”,就是用諧音“必成”來激勵自己,只要努力,必定成功,同時也婉謝了老同學的多次挽留,葛軍的父親得知后,也感嘆的對陳光德說,你的身上有三氣“骨氣、勇氣、才氣”,每每提起這段經歷,陳光德都非常感慨的說,感謝老同學葛軍對自己的信任和幫助,沒有老同學的幫助,就沒有現在的他。
櫛風沐雨再次擇業,砥礪前行成功轉型
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是干好一切事業的前提和基礎。憑借對知識的渴求和在紫砂藝術上極高的天賦,陳光德博采眾長,探索創新,潛心學藝,刻苦歷練,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和汗水。創業初期,面對沒有資金沒有市場,他舉步維艱,極度困難,陳光德以前的一位老同事,知道他的困境后,相信他的為人和能力,借給他4萬元助其創業,這讓陳光德至今都十分感動。在選擇重新創業這條路時,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陳光德明白,以前是一群人做事 ,現在是一個人創業,他知道在“陶都”紫砂從業人員將近10萬,高手如云,況且,自己一個人在外,背井離鄉,舉目無親,無依無靠,沒有任何的人脈資源,深感壓力巨大,不能走錯一步,否則,生存都很困難,后面一場場的硬仗都在等著自己,必須迎難而上,勇敢面對。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風暴開始,各行各業遭受巨大沖擊,以及后來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的有毒紫砂,發生的事件波及整個紫砂行業,給此時創業的陳光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加之2014年央視報道《紫砂亂象》中對陳光德本人的負面影響,經歷了諸多挑戰和考驗,讓陳光德更加堅定了奮斗下去的決心。為了把有限的創業資金用在刀刃上,陳光德省吃儉用,批發的方便面就成了主食,剛開始租了一間9平米的房子,吃、住和工作都在里面,后來條件稍有改善,他租了一個廢棄多年的布滿蛛網、垃圾遍地、水電不通、房頂漏水面積稍大的辦公室,所有問題自己動手解決,白天出門進貨跑業務,晚上回來一個人打掃衛生,把原來破敗不堪的辦公室變得明亮整潔。后來辦公室買了一臺空調,白天工作和接待客人,晚上打地鋪就睡在辦公室,沒有交通工具,就買了一輛便宜的電瓶車,一次出遠門回來的半路上,電瓶車出故障不能騎行,俗話說“六月天,娃娃臉”,時值盛夏,天氣陰晴不定,一會驕陽如火,一會突下暴雨,陳光德整整推了一個半小時,回來時皮膚黝黑,全身濕透,惡心嘔吐。一次他為了省下20元錢的搬運費,獨自一人搬起貨物上四樓,卻不慎砸傷了腳,創業初期的幾年里,每天所有的物品都是他親力親為樓上樓下來回的搬,后來,買了一個電動葫蘆做了一個簡易的吊機,這才減輕了繁重的勞動強度。有一年冬天,陳光德提著兩套沉重的紫砂作品去上海跑市場,半路上因為走的時間過久加上突然下雨,寒風刺骨,引發痛風發作,頓時疼的不能走路,加之,已經跑遍了當時上海的七大茶葉市場以及諸多的茶城,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感覺到彷徨和無助,叫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面對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這個一向鐵骨錚錚的硬漢子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不輕言放棄與后悔的他第一次難過到不能自己,大街上的陌生行人來去匆匆,根本沒有人注意,他默默的激勵和告戒自己,一定要堅持下來,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了,吃了很多的苦,唯有堅持看到結果才配得上現在的艱辛付出。每當回憶這一幕,陳光德仍然哽咽傷感。那幾年人們常在街頭巷尾,鄉間小道上見到騎著電瓶車的他,無論寒暑,不論風雨,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一個冬夜,陳光德去窯上拿茶壺,深夜光線很暗,加之鄉間小路沒有路燈,騎在電瓶車上的他重重的摔了一跤,疼痛難忍,動彈不得,過了將近半個小時才勉強爬起來,后來經過醫院檢查右臂受傷,治療近三個月左右才痊愈,而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最令陳光德難忘的是,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住在頂樓的房間里沒有空調,他也舍不得買電扇,酷暑難耐,難以入睡,他就把浴缸里放滿水睡在里面,當時一位鄰居老太太一輩子吃齋念佛,因為家中房屋改造,臨時和兒子在外租房,看到陳光德這種情形,就讓他打地鋪睡在他兒子的空調房內。后來,陳光德事業有了起色后,第一件事就是還清了所有的外債,第二件事就是想報達鄰居母子,卻發現這對可敬的母子早已搬走,經過多方打聽不知下落,這也成了陳光德心中永遠的遺憾,正如陳曼生名言“笠蔭蝎,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所說的那樣,生活中每個人對苦難的感悟各不相同,而陳光德卻能夠在苦難中銘記恩情,這種感恩的信念一直支撐著陳光德勇敢向前。
在創業的前幾年,陳光德拒絕了一切非必要的社交活動,全年幾乎不分白天黑夜,都泡在辦公室里查資料、搞設計,為了節省時間,常常在困倦的時候用冷水把自己激醒,那時的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三四點鐘,遇到設計瓶頸的時候,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一下子有了靈感,就半夜起床繼續琢磨。創業初期陳光德小心謹慎,如履薄冰,雖然為人低調,還是遭到同行的冷嘲熱諷和排斥,有一次在一個飯桌上,一位同行想讓陳光德出丑,當著眾人面考問他極富難度的紫砂專業知識,還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紫砂老藝人,對陳光德講,你們外地人到我們宜興來,把我們的飯碗都搶去了,搞的我們現在都沒有飯吃了,陳光德講,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不必掛在心上,只有自己心無雜念,好好努力,以實力說話,用能力證明一切。在此期間,他先后參加了丁蜀成校的全手工制壺培訓、國際陶藝設計師培訓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人文陶瓷藝術高級研修班的深造學習,并取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證的ICAD國際陶藝美術設計師資格證書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高級工藝美術師證書。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燭照前路;有一種力量,生生不息,催人奮進。正所謂“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無論是創業之初,還是在業內已取得累累碩果,陳光德都以感恩孝悌之心供奉著老祖先陳曼生,這座被供奉的陳曼生紫砂雕塑栩栩如生,一襲布扣長跑,眉目親善,那一身溫潤如蓮的氣質,似乎在笑看著世間變化,陳光德將這位祖先視為隔代知己,每每以心相交,傾訴著自己一路走來的坎坷與成就,陳曼生亦眉目含笑,這種榜樣的力量給與陳光德無限的動力。
紫砂匠心耀華夏 ,如日方升續新篇
紫砂之美在于古樸拙雅之型,紫砂之妙在于幽美邈遠之意,紫砂之精在于藝之精深之工。優質的紫砂壺要經過時間的醞釀打磨,才能顯得彌足珍貴,優秀的人才亦要經過千錘百煉,方能真正獨當一面,苦心人天不負,陳光德的作品之美,由內而外、細膩典雅、靜謐如斯。捧起一盞紫砂壺,就如同捧起一抔7000多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華民族起源的泉水,正因如此,陳光德絲毫不敢怠慢。在紛擾浮囂的社會中,他以一種“不合時宜”的堅守,以技養身,以心養技,十年磨一劍,百回攻一關,在慢行中以對紫砂的熱愛對抗寂寞,詮釋對紫砂的虔誠與恭謙。方寸宜興土,咫尺匠人心,一捧神奇的陶土,在陳光德的手上綻放光華。打泥條、裁泥片、圍身筒、拍身筒、調脂泥……從泥料采選到制壺成型、再到入窯煅燒,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工序,都是陳光德心境與修養、情感與藝術的流露。
“有所執,有所為,有所成,乃人生之幸”。在完成2008年奧運紫砂題材項目后,陳光德又參與了多項重大題材的設計和創作任務,作品如人品。陳光德所創作的不少作品中,都寄托了其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深熱愛之情:如《天下第一福》紫砂套具榮獲2008環球小姐(中國上海)大賽“環姐助陣名師傳藝弘揚中華紫砂文化”海內外媒體路演評選活動最受歡迎紫砂陶藝作品金獎,并獲得慶祝建國六十周年2009蘇州工藝美術大展優秀獎,并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國寶生肖》紫砂壺,榮獲2012中國大連第八屆國際茶文化暨紫砂藝術品博覽會優秀作品金獎,并被圓明園管理處永久收藏,《武圣關公壺》榮獲第六屆華禮獎中國禮品設計大賽國務政務類金獎,《玉兔送福》紫砂壺,被泰王國前政要收藏,《茶禪一味》榮獲第三屆中國中輕萬花杯創新產品銀獎,為紀念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設計的《絲路暢想》紫砂組壺,榮獲第五屆中國金藝獎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獎金獎。
《王者雄風》紫砂套具作品被選送參加“第二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大型展覽,2013年10月陳光德受邀擔任《參考消息》發行兩萬期紀念紫砂壺項目紫砂藝術設計總監,和時任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合作的《中國夢》紫砂壺,榮獲中華文化藝術香港精品展金獎,2018年9月,陳光德應邀參加“讓藝術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上合使節文化交流活動”,現場為上合組織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俄羅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等18個國家使節展示紫砂制作技藝,引起了與會使節的濃厚興趣并受到高度評價。2020年由其發明創作的負氧離子紫砂壺在第十一屆國際武林斗茶大會品茶斗器競賽中獲得特等獎和特別金獎。
同年11月陳光德作為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的特邀嘉賓作品參展,其作品雄健大氣,匠心獨具,受到了各國外交官的稱贊,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創作的《紅色華誕》作品,因主題鮮明,寓意深遠,被宜興黨史陳列館永久收藏。他的作品內涵豐富,個性鮮明,在全國專業評比中屢獲大獎,并被多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多篇紫砂論文,被多家報紙、雜志、電視臺報道,深受海內外壺藝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喜愛,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執著于心雕琢于行,精益求精重塑輝煌
如果說紫砂文化是一條浩浩湯湯的長河,從遠古奔流而來,翻越崇山峻嶺,穿過柳林繁花,容納人生代代,沉淀滄海桑田;那么陳光德就是在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中傳承先人智慧,創造了獨特的壺藝風格,這本身就是一種以壺寄情、正向創新的體現。宜興紫砂壺作為泡茶名器,它的優點除了其本身的文化底蘊外,還在于紫砂泥的得天獨厚,因其獨特性使得紫砂壺能夠改善水質而成為最佳茶具之首,追本溯源,紫砂壺是以實用性為存在基礎,是一種普遍現實的生活觀念。為了讓紫砂文化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陳光德選擇在家鄉射陽建立紫砂創新研發基地,進行人員培訓和產品研發,該基地從泥料進廠、研發設計、產品制作、裝飾裝配、產品燒制、質量控制、檢測包裝、創意營銷,各工序有效銜接,全流程的紫砂創新工藝。他結合當今最新磁生物效應技術,選用中國宜興純正紫砂原料作載體,利用純正紫砂富含人體所必需的二十多種微量元素,以及紫砂的先天性優勢,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磁力線易穿透,磁效應強的特點,研發成功了多款“碧城”牌磁化紫砂產品,該系列產品除具備了傳統紫砂茶具所有的優點外,還增加了養生保健功能,集文化、欣賞、收藏為一體,是紫砂制作工藝中一次質的飛躍,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美國,展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的獨特魅力。2017年元旦,碧城紫砂走進了射陽福利院舉行迎新春·慶佳節獻愛心捐贈活動,向射陽福利院的老人們捐贈了300套紫砂壺,價值達30余萬元,并為入住福利院的老紅軍孫德民贈送定制的精品紫砂壺,射陽縣民政局負責人對本次愛心捐贈活動高度認可并表示感謝。2018年2月陳光德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新春答謝會外交官專場會議上,為與會的150位外交官大使定制該產品,并現場介紹產品的研發過程,受到了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
“碧城”牌系列產品先后被中國名牌產品市場保護委員會授予“中國科技創新重點保護品牌”,被無錫市體育局授予“第六屆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無錫賽段貴賓接待指定用品”等榮譽稱號。國家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有關領導都曾前來實地調研考察。截止目前,陳光德已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外觀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1項(國家已經初審通過),他還親自起草并制定了全國首個磁化紫砂陶器的企業標準,曾多次應邀參加新加坡、俄羅斯等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以及宜興紫砂走進清華等國內專業性展覽活動等。2019年3月,陳光德被文化和旅游部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中華紫砂文化優秀傳承人”的榮譽稱號,不愧是當代紫砂界的驕傲。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陳光德依舊奮斗在傳承創新的最前線,這種軍人的氣質和魅力表現在他的舉手投足間,即使早已離開軍營,也不能隱藏,已經與陳光德渾然一體,成為其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優秀的軍人氣質和強大的青春活力,源于陳光德早期軍旅生涯的磨煉和擔任國企領導時國家對他的培養,更是在無形之中幫助其度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坎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如今他所創辦的企業,先后獲得“江蘇質量誠信優質服務單位”、“江蘇質量誠信AAA級品牌企業”、“中國質量萬里行質量誠信跟蹤服務單位”、“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單位”、“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單位”等榮譽不勝枚舉。
所有遇見,皆是緣分;一切因緣,都是天意。尤其可喜的是,奮斗在宜興,也深深熱愛這片土地的陳光德,如今的養老、戶口、黨組織關系等都已經轉到了宜興,定居在宜興,成為了在宜興發展的新宜興人。從年輕有為的國企領導,到坦然面對失敗,負重奮進重新創業,陳光德的經歷,不僅是外行轉內行成功轉型的勵志故事,更是其不給國家添麻煩、愛國愛黨、百折不撓的軍人品格體現。陳光德以自身的經歷證明:人生的道路并非坦途,挫折和苦難不可避免,每個人一定要根據自身特點,樹立目標和明確方向,天道酬勤,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正如陳光德以前的老領導由衷的感嘆到,“你是我見到的最勤奮的一個人,我沒有看錯你,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會發光的,你是我們所有糧工企業負責人中跨界轉型最成功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人說,人的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足已, 正所謂“茗壺立形須識義,當筵一曲君承記。看去傳奇非舊曲,傳奇此時有深意”。陳光德用自己輝煌燦爛的半生風華告訴世人,只要做了選擇,拼盡全力,不留遺憾,就一定能夠得償所愿,他對紫砂文化的創新和其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注定要被世人所銘記,也是對后來的紫砂藝術創作者是永久的鞭策和期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