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踏青出游安全指南 | 徒步登山,這些注意事項要知道
春季正是踏青的好時節,不少人都規劃了徒步登山活動。登山遠眺,感懷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要留意潛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登山前需要準備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項?遇到危險該如何應對?哪些人并不適合登山?跟隨實用貼士,一起了解。
登山前要做哪些準備?
登山前,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充分了解評估,做好攻略:
·選擇難度適宜的路線,避免過于陡峭或復雜的地形,仔細規劃徒步線路,手機提前下載離線地圖。
·詳細了解目的地情況,如天氣、溫度、路線情況、風俗、有哪些潛在風險,是否需要帶露營裝備等,尤其是春天天氣多變,提前查看天氣預報,避免雨天或大風天出行。
春季登山需要帶哪些物品?
◆防風保暖外套:春季早晚溫差大,穿防風保暖外套以防著涼。
◆食物:足夠的飲用水和食品,尤其要帶一些高熱量食物,比如堅果、巧克力、谷物能量棒等。
◆急救包:準備創可貼等應急藥品,應對小傷。
◆防曬用品:春季干燥風大,可攜帶護膚用品、防曬霜、帽子和太陽鏡等。
春季登山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防過敏、防蚊蟲和防野生動物
防花粉過敏:春季花粉較多,過敏體質者可戴口罩或攜帶抗過敏藥物。
防蚊蟲叮咬:春季蚊蟲開始活躍,攜帶驅蚊水,穿長袖衣物。
防野生動物:春季野生動物開始活動頻繁,注意腳下、周邊情況,可采用棍子敲打地面方式驅趕。
◆注意自身安全防護
結伴而行:盡量結伴爬山,不攀爬未開發區域或危險地帶。
選擇正規景區:登山時要選擇正規景區,切不可為尋求刺激,冒險選擇和進入未開放或未開發的危險地帶。
合理穿搭 注意溫差:春季登山溫差較大,要備好相應的戶外服裝,把握好“熱了就脫,冷了就穿,濕了就換”的穿衣規則,隨時保持身體的保暖和干爽,根據溫度,還要戴上手套和帽子。
避免火患:嚴格遵守當地的山區、林區的防火規定,盡量不動用明火。
通信暢通:攜帶手機等必要通信設備,一旦發生危險可以求救。
◆注意保護環境
登山游玩后,確保所有垃圾都帶下山,不隨意丟棄垃圾,避免踩踏或破壞植被,不摘采野生植物,讓自然的美麗得以延續。
遇到危險如何自救?
如遇危險,要保持冷靜,減少體力消耗,及時撥打報警電話或發出求救信號,可原地等待救援,不要心存僥幸,盲目嘗試其他路徑。
◆設法發出求救信號
SOS是國際通用的緊急求救信號,在摩爾斯電碼中用三點三橫三點來表示。夜間可用手電發出三短三長三短的燈光求助,用手掌或布遮擋光源來控制燈光。白天可用鏡面反射來替代燈光,發出求救信號。
◆積極尋找水源
山谷底部、綠色植被下、草食性動物足跡頻繁處很可能有水。在樹木嫩葉上套上塑料袋,植物蒸騰作用也會在塑料袋內產生凝結水。
◆搭建臨時庇護所
可因地制宜或利用折斷的樹枝、樹干、石塊等搭建臨時庇護所,以應對惡劣天氣或野獸襲擊。
◆摔倒不要著急站立
一旦摔倒,不要著急站立,應先緩慢活動四肢,確定傷勢不重再起身。如果是骨盆或腰椎骨折,千萬不要背著或抱著傷者移動位置,一定要平躺位送醫。
掌握這些小技巧,讓爬山更輕松
◆外八字:上山時應采用“外八字”步伐,這種步伐不僅減輕了雙腳的負擔,還充分利用了膝蓋和腳踝的緩沖作用,減緩身體疲勞。
◆小步伐:上山時步幅不宜過大,否則不利于身體維持平衡。
◆重心轉移:固定落地點后,重心要隨之轉移到前進的腿上,接下來再跨出下一步,交替行進移動重心。
◆頭、腰、腳三點一線:上坡時背部要挺直,讓頭部、腰部和腳踝三點成一條直線,這樣可以對身體起到支撐作用。
學會這三招,讓下山走得更穩
◆小碎步:下山時坡度變陡,建議用小碎步的方式行進,步幅不超過一腳的長度。
◆側身法:遇陡坡或陡坎時,為了讓腳和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大,同時保持身體穩定,通常用側身姿勢,讓坡下腳先邁出,重心放在后面的支撐腿上,如有必要,還需用雙手輔助身體平衡。
◆之字形走法:如果上山或下山坡度較大,可以用之字形走法,讓下肢肌群均勻受力,避免同部位肌肉快速力竭。
登山后,如何消除身體疲勞?
◆及時拉伸:給身體一個從熱到冷慢慢轉換的過程,做一些簡單的靜態拉伸動作(5-10分鐘),可以降低肌肉疲勞和酸脹增加的可能性。
◆攝入營養:登山后的飲食以高糖、低脂、適量蛋白質和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同時補充一些蔬菜、水果等,可以提供營養,有助緩解疲勞。
◆補充睡眠:睡眠為肌肉生長和修復提供了充足的時間,這也是一次遠足后治愈身體的最好方式。
哪些人不適合爬山?
爬山是一項耗氧量很大的高強度運動,并不適合所有人。
關節疾病患者:因為爬山時,膝關節的負荷會加重。
肥胖群體:爬山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慢性病患者:可能會加重病情或引起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血液病、慢性氣管炎和痛風等疾病患者)。
體質衰弱的老年人、平時缺乏鍛煉的人也不適合突然參與高強度的登山活動。
文案:王 瑩、馮文雅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網等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